汪昌莲
吴女士一家住在浙江省永嘉县,女儿欣欣(化名)在温州市区上小学。这学期,吴女士一家花了近50万元买了一辆房车,就停放在学校对面,这样女儿出校门就到了“家”。这两天,这间另类的“学区房”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如今,欣欣住房车已经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吴女士看来,女儿的学习和未来才是一家人最关注的事情。(4月12日《钱江晚报》)此前据媒体报道,湖南有一位母亲,给女儿当全职陪读,从小学到高中,女儿在哪里就读,她就将家安在哪里;为此,她租房6年,花费近10万元。相比之下,这位吴女士有过之而无不及,花50万元买一辆房车,在校门口给女儿当全职陪读。可以说,为给女儿陪读,这两位母亲均成了“房奴”。笔者认为,买房车陪读也好,租房陪读也罢,均折射家庭教育功利化。
事实上,家长陪读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些家长宁可放弃自己的事业,也要给孩子当全职陪读。很多家长认为,“前人强,不如后人强”,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愿意以“牺牲自我”来成就孩子的未来,这实际上是一种“补偿心理”。然而,陪读是家长对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是对孩子溺爱到极致的一种表现,不仅会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家长陪读虽然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对这种“着急”式教育方式应该加以引导,不能任其无序发展。家庭教育的过度参与,实际上是对学校教学秩序的一种横加干涉,推高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成本,一些准备当陪读的家长,当三思而行。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上海4月12日电(记者周蕊何曦悦)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副总裁刘福学12日在此间介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