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家长送礼、老师收礼的现象仍难禁止,且送礼风在一些“名校”更为突出。某些家长表示“送了没个完,不送没个底”。
受访专家建议,应尽快引导家长转变观念,缓解教育焦虑情绪,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对“师腐”惩治力度,为孩子营造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
送礼收礼,屡禁难止
对于师德师风建设,各地教育部门一直保持关注,并采取多种措施惩戒违规行为。
尽管如此,仍有家长反映,送礼、收礼之风屡禁难止。一些家长告诉记者,他们每年至少给老师送礼两三次,包括教师节、妇女节(恰逢学期开学)和春节前后,每次金额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一名家长说,儿子读幼儿园期间,她每个学期都要给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每人500元红包。
有家长称平常也要时不时向老师“表示”一下。除了红包,家长还会送化妆品、手机等礼品,还有家长给教师及家人报团出国旅游。
有家长反映,比起给老师送礼,老师不收礼或者选择性收礼,更让他们“闹心”。一名家长称,每次他给儿子所在幼儿园的老师送礼,老师都不收。而他询问后发现,其他家长的红包老师都收了,这让他感到焦虑,“担心孩子被疏远、忽视”。
“一个给,大家都给;一年给,年年都给”
记者调查了解到,送礼在一些“名校”较多,普通学校则相对较少。送礼导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具有功利性,家长之间也进行攀比,陷入一种“送了没个完,不送没个底”的恶性循环。
给老师送礼之风为何难刹?一些家长说,老师确实辛苦,周末、过节还要在群里解答问题,送点礼表达下自己的谢意;老师收了礼,就会对孩子更上心,能为孩子换取到更多关照和锻炼的机会;礼送得越多,能为孩子换来的“实惠”就越多。
“一个给,大家都给;一年给,年年都给。”一名家长说,“老师收礼,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部分家长‘惯’的,是把社会上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模式带到了校园。 ”
还有家长表示,在送礼问题上,有老师会向家长进行诱导或暗示。更多家长表示自己属于 “跟风送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认为,校园送礼风其实是不良社会风气在教育领域的投射。个别家长送礼、教师收礼,是自身道德修养问题。一旦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则会严重损害教师队伍形象,侵蚀教育公平公正,甚至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误导。杜绝“微腐败”,让家校良性互动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校园送礼风反映出一些学校家校关系出现异化,也暴露出师德师风建设的短板。应坚持堵疏结合,一方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重建良性互动的家校关系。
南昌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梁波等认为,教育部门应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教师资格准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惩考核之中,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对发现和查处的违法违纪问题,加大通报曝光和惩处力度,对“师腐”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红包里装着家长满满的焦虑和期许。”一些受访专家建议,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方式,加大面向家长的培训力度,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让反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共同打造“老师舒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家校环境。据《半月谈》
新闻推荐
老物件里的京味文化在北京钟鼓楼西侧,有一条100多米的铃铛胡同。沿着斑驳的灰墙走到胡同中部,可以看到一间屋子,朱红色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