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白描时景生动、收纳民俗生趣、寓政于文生志,此乃诗人早期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痛苦,直截刻露、倾向性鲜明的“不平则鸣”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题中“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诗中,“爆竹”,是距今2000多年的汉人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出“噼噼叭叭”响声,以驱鬼避邪的一种民俗;“一岁除”,意指一年已经过去;“屠苏”,即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古代中国风俗中于农历正月初一全家合饮屠苏酒以驱邪避疫;“曈曈”,形容春日朝阳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桃”“符”: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写有“神荼”“郁垒”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岁首,也是象征团圆、兴旺和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节日,俗称“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延续至今达4000多年,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庆祝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各族人民分别举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活动,文人骚客自然不会缺席,描写春节的诗作不胜枚举,仅从唐宋两代中摘抄部分为证:“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唐·孟浩然《田家元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唐·皇甫冉《春思》、“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北宋·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南宋·文天祥《除夜》)、“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南宋·陆游《除夜雪》)、“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南宋·戴复古《除夜》)、“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南宋·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但王安石《元日》之所以流传甚广,通常认为此作描写了新春佳节热闹欢快、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时,因为此诗作于他初次拜相、行己之新政之时,又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和积极理想。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元日》,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当然,诗中很容易看到“新”,概括有四:一是时新,有“元日”的日子之新,有“春风”的节令之新,有“曈曈”的朝阳之新;二是物新,有“桃”之实物之新;三是景新,有“爆竹声”的庆祝之新、有“入屠苏”的欢快之新、有“千门万户”的生活之新;四是心境新:有“除”的送旧之新、有“送暖”的体悟之新、有“换”的快慰之新。但诗中还有二“旧”:一是“一岁”的过去,二是“符”的旧物。旧是新的前生、新是旧的后世,“温故而知新”也含有这页内容。
因此,《元日》传递的人性之光,即:王安石变法,后世评价不一,但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的无所畏惧的改革精神,时至今日依然灼灼生光。改革,就是要坚持以全新的更换老旧的、进步的代替落后的。《庄子·刻意》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由生理到哲理,为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规律下了注脚、指了方向。
新闻推荐
康复中心大厅中医师为患者做康复治疗安庆市中医医院康复中心2019年3月7日,当第一缕阳光落在窗边,市中医院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