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中国知网绝不是个陌生的名字,它是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从本科阶段开始,知网几乎就是学生检索、下载学术资源的唯一正规渠道。近日,演员翟天临被曝出曾在直播互动中表示不知“什么是知网”,在网上掀起了一番热议。
知网最近挺火的,不仅因为“不知知网”的梗,更因为令同行艳羡的高达60%的毛利率,还因为最低消费的格式条款刚被苏州的大三男生给告输了。舆论风头一转,开始反思中国知网“打假”有功,自己是否“干净”?
知网不是福利院,开出来当然是要挣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费是天经地义的。官网资料显示,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截至2017年底,中国知网拥有机构用户2万多家,个人注册用户2000多万人,全文下载量达20亿篇次/年,网站同时在线用户超过15万人。不过,近年来已发生数起高校因不满知网涨价而暂停续订的新闻,其中不乏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
当我们警惕于滴滴和百度疑似垄断地位的时候,似乎很少人去思考“写论文必知网”的知网市场地位。有读者戏谑地指出:“我们不生产论文,我们只是知网的搬运工;当我们面临‘免费福利’被取消时,才发现自己已陷入‘无知网不论文’的困境。”赚多少钱,不是原罪的依据。银行也赚钱、石油也赚钱、高速公路也赚钱,真正的问题是知网究竟有没有在赚钱的同时恪守市场公平与正义的底线。这里其实包含三个小小的层面:一是在对散户读者收费的时候,类似“最低消费”的格式条款是否偶发?二是其与公立高校图书馆等公益机构的市场交易,究竟该如何“议价”?三是“限定期刊只能与其进行交易”“限制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版与传播”等,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要搞学术研究就要查资料、要查资料就要上知网、要用知网就要掏钱埋单……这些问题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核心矛盾:学术资源公益化的社会需求,和高度集中、高昂收费的商业数据库之间的对垒。
一个社会,总要让没钱的人也能自由无碍地做学问——这是学术自由和学术繁荣的底线。知网虽然有着“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LOGO,但显然不是一个公益性机构。正因如此,从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来说,起码也要有个类似“简配版知网”一样的免费学术资源库——哪怕是二手的,哪怕是过期的,总比想着要做点学问就必须掏钱的窘迫要美好许多。正品论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学术风习也不是一步登天的,学术的公益性和公共性起码当体现在免费获取学术资源的基本需求之上。
但愿今后,写论文除了扫码付款给知网,还能有免费公益的选择。
□肖玮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3月8日,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的说法源自哪里?一些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