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守住“人脸密码”的最后防线

来源:宣城日报 2019-03-05 10:36   https://www.yybnet.net/

连日来,一款“刷脸”测面相的应用火了——只要扫码上传一张本人照片,几十秒后系统便可生成一份包括面相概述、五官评分以及运势介绍的报告。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网友加入相面大军,“信息被盗用”的质疑也在朋友圈不胫而走。

刷脸测面相、付费拿运程,如此“算命”岂能轻信?且不说仅凭“眼睛大小、鼻子高低”判断一个人的命运起伏本就纯属娱乐,很多网友在实测中也发现同一张照片在两个手机的测试结果大相径庭。更诡异的是,这款“占卜神器”在报告生成前强制要求获取用户包括地区、性别等在内的全部公开信息,甚至在扫码后还三番五次要求确认是本人照片。如此操作,难免给人盗用个人信息之嫌,有专家在采访中忧心忡忡地表示:这些漏洞丛生的算命程序,或许就是不法商家为收集数据而开发的“钓鱼软件”。

这般提醒,绝非虚言。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用户信息泄露大有升级之势。如果说以前不法商家采集贩卖的多是居民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社会信息”,如今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早已成为各方觊觎的新“唐僧肉”。特别是数据泄露引发的风险,二者更不可同日而语。毕竟,社会信息失守至多引来诈骗电话、精准营销围追堵截,用户不堪其扰还可屏蔽了之。但生物信息作为自然人身份不可更改的唯一标识,一旦被突破往往没有补救空间,造成的负效应也会呈指数扩散。不久前深圳一家科技公司还被曝出面部识别数据库遭泄露,舆论在惊呼的同时也对“人脸安全”产生了深层次担忧。

类似事件接二连三,无疑凸显出数据安全保护的紧迫性。这也提醒我们,面对那些动辄要求上传照片、授权信息的应用程序,还需擦亮眼睛、多留心眼。当然,守护数据安全光靠消费者提升认知还不够,依法而治必不可少。目前,网络安全法已经实施,法律对数据保护、使用等也做出规定,但从实际来看,我国对信息泄露的处罚还是太轻,在实操中人们对数据的定义还局限于“身份证号”等社会信息,对生物信息采集、使用、保护等规范远没有达成共识。唯有与时俱进细化法规、加大惩戒力度,捍卫用户隐私权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随着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很快会进入“刷脸”时代。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守住“生物密码”最后防线,将是决定互联网长远发展的关键。这一点,各方尤须审慎思之。(来源: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6部门负责人首场回应热点话题 今年有更多救命救急药纳入医保

3月3日下午,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于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正式开启。中国民航局、退役军人事务部、国...

相关新闻:
记苏州的狮子林2019-03-05 10:02
猜你喜欢:
评论:(守住“人脸密码”的最后防线)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