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
“生理贫血要治,‘精神贫血’更要防。”近日,某单位举办的意识形态与理想信念学习培训班上,一位领导干部的讲话发人深省。
稍有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贫血是一种常见病,患者往往面色苍白、心悸气急、体弱无力。治疗的办法通常是查明病因、补铁补血,让营养跟上身体需要。相比生理贫血,患上“精神贫血”的人恐怕更多。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缺乏敏锐的政治头脑;信念不够坚定,对实现远大理想信心不足;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找不到前行的正确路径……精神上空虚贫乏,认识上肤浅苍白,观念上陈旧落后,行动上摇摇摆摆,这些都是“精神贫血”的典型症状。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倘若患了“精神贫血”,就会在精神上极度空虚,心灵感觉没有依托,甚至没有理想,没有信仰,心无处安放。比如,一段时间以来,“佛系青年”之类的词汇火遍网络,刷爆朋友圈。“佛系”原指“佛系男”,后又扩展到其他人群。“佛系”与佛教没有直接关系,不过是借用这个标签,表达“有也行,没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这就像“伪娘”“瓷男”“奶油男”“蛇精男”之类的称谓一样,“佛系男”同样是精神贫血、意志缺钙的庸人偶像。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一旦患了“精神贫血”,就会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近些年来,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不再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认为那是“唱高调”;不再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认为那是“不务实”。一味降低自己人生品格的标准,在权力待遇上谋求最高,在做人准则上寻找最低。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患上“精神贫血”,就是因为不重视学理论、用理论。比如: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把学习作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装点门面的粉饰,包装炫耀、徒有其表;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忙于应酬、陷于事务,沉不下来、学不进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脱离实际,坐而论道,讲起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做起来按图索骥、束手无策,等等。把理论学习看成是“软指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迟早会成为“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血性关乎一个民族的荣枯及其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兴衰。一个血性衰减的民族,雄心不再,锋芒钝化,从骨子里变得酥软起来,注定是没出息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官大官小,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谨防“精神贫血”。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纪国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都是防治“精神贫血”的良方。
新闻推荐
今天,小编从全国法院推进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工作部署会上了解到,广东法院认罪认罚改革试点两年来成效显著:先后审结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