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数次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究竟怎样从一个作家转变为一位众所周知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者的?为什么?这是我最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这问题对于我太复杂、太深刻、太悲哀、太庄严,也百感交集。”
冯骥才在新书《漩涡里:1990—2013》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在他看来,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用一本书;而如今这本书写成了,那就是《漩涡里》。
《漩涡里》是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中的最后一本。冯骥才自称投入文化遗产保护,是落入时代的一个漩涡。尽管经历了大拆大建、推土机横行的年代,见识了某些发展、建设名义掩盖下的利益博弈,但当他坐下来写这本书时,他的心态已平和从容。他说他只想留下自己和“战友”们的付出、得失、思考、理想、忧患与无奈。
冯骥才坦言,他最初开始做城市文化抢救、打响“天津老城保卫战”的时候,完全没想到后面的路会那么艰难。冯骥才曾在《收获》杂志上开设“田野档案”专栏,发表过一些文章,讲述了一些例如泥泞中奔走抢救藏在屋顶的古雕版的故事。但阅读《漩涡里》,完整了解冯骥才20年走过的路,不禁为他的勇气喝彩、为他的遭遇感慨。当读到,他如何发动民间力量抢救性地整理、编印历史遗迹,如何历经数年、在没有国家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做非遗口述史,如何与各种破坏历史遗迹的行为抢时间、作斗争,如何为卖画筹款而画到手患了严重的腱鞘炎等故事时,你会紧张、会气愤、会心痛,会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冯骥才说“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一本个人极其艰辛的思想历程的书”。
书中提到,张贤亮曾为冯骥才感到可惜,觉得他若是专注于绘画,或专注于写作,都能取得比现在更高的成就,但冯骥才却选择从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传统习俗、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到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古村落,选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哪怕这以牺牲成就自己生命深度的机会为代价。他也在书中不断分析自己,为自己的这种选择寻找答案,最后他说:这是从无可选择到不能逃避,是从一种情感化的投入渐渐转变为理性的选择。(盛秋)
新闻推荐
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系统今年将按照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切实扛起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政治任务,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