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不知怎样改善排污工艺,或是在实施烟气超低排放改造的过程中遇到环保难题,咋整?河南对此开出了新“方子”。
据《大河报》报道,2月11日,春节假期结束后的首个工作日,河南省召开了“千名专家进百县帮万企”绿色发展服务活动动员大会。要求是“免费义诊”不允许收费,需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针对企业排污不达标,不是搞环保“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其关停,也不是睁只眼闭只眼,养痈成患,而是由政府方面请“环保医生”为企业免费“把脉问诊”,解题思路是主动上门、分类指导,按需供应、精准服务。这无疑是靶向发力,有的放矢。
对企业违规排污,监管层面该不该奉行“严”字诀?当然应该。在污染防治跻身“三大攻坚战”,也成了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的背景下,以铁腕治污的方式跟污染宣战,本身并没有问题。
但也要看到,有些企业虽然排污未达标,但跟污染严重、产能落后、生产工序不合规的“散乱污”有区别,不应在轻易“弃疗”之列。这些企业能迅速实现达标排放,也有着广阔的转型余地,其中有些企业对绿色生产“非不愿也,实不能也”,缺的是技术与路径,而非态度和决心。
对此类企业显然不宜不由分说地“斩立决”,那样虽然够“刚”也省事,却有简单粗暴、用力过猛之嫌,会让很多人失去饭碗,也容易堵死地方产业升级空间,还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违背。
毕竟,高质量发展既要“高质量”也要“发展”,这就需要对环保与发展妥善拿捏,拿准二者兼顾的平衡点,让企业更多地“向绿色生产要长远发展”,而不是做环保、发展“二选一”的单选题,在疏于监管的不作为和矫枉过正的乱作为两个极端之间游移。
而且,很多企业都是“千企千面”,在解决环保问题上有个性化需求,所以显然不能“一张方子包治百病”。鉴于此,改变政企间常见的“供—需”互动关系,变为“需—供”服务关系,企业需要什么公共服务就瞄准哪里,为其量身打造一些治污方案,很有必要。“一企一策”、精确制导,显然也能更好地解决不同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
政府请“环保医生”为企业免费问诊,这波操作可以。就当下看,针对企业在环保治理整改方面的公共服务,也该加以完善和拓展,像政府请“环保医生”为企业做义诊之类的尝试,也多多益善。
新闻推荐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兴业银行首获“2018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奖
近日,兴业银行首次斩获“2018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奖。银行业内有句话“得零售者得天下”,近年来面对重重挑战,商业银行纷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