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疟原虫治癌值得探索,但指望“一针血”见效,想法虽好,却不现实。
治癌症只需1毫升含有疟原虫的血,然后用青蒿素控制着就行了?
据科技日报报道,春节期间,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陈小平的一篇演说热传。他用通俗语言讲解了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原理,但这被传播成了金庸小说里的“用病治病”,似乎治癌症就像武侠片里“以毒攻毒”疗伤那么简单。
疟疾忽然从反派化身为对战癌症的“特效药”,还“一针血”就完事?这显然是误解,也并非陈小平的原话原意。疟原虫能否治癌?这是个严肃的命题。它值得探索,但眼下还不宜对这一研究的初步结果进行拔高解释,并因此得出“可以用疟原虫来治疗癌症”的结论。
在机理上,需明确的是,利用疟原虫治癌并非“以毒攻毒”,不是以疟原虫的“毒”去攻击癌细胞的“毒”,而是通过疟原虫启动和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让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癌抑癌的效果。疟原虫不过是激发抗癌的特异性免疫力的触发者。
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可以激活负责天然免疫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细胞),并诱导这些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杀灭一部分癌细胞。尤其是DC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并且攻击肿瘤。
现在的临床试验性肿瘤免疫疗法之一就是,应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抗原多肽在体外致敏DC细胞,再回输病人体内以抗击肿瘤。如今,这些机理在小鼠身上得到较多的证明,但在人身上并不充分,主要是还不能形成大数据。
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要证明某个治疗手段或药物的有效性,需要大量病例来证实。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但陈小平团队迄今为止对人的临床试验性研究,只有近30人,其中有10例治疗且观察了1年多,2人治疗有效。判断癌症治疗效果的“硬核”标准之一,是5年生存率达到多少。可疟原虫抗癌试验的病人,迄今最长时间还不足2年。
另一种检验癌症治疗的标准,则是客观缓解率。如果患者的肿瘤持续增大到超过20%,表明治疗无效,称为疾病进展(PD);如果患者病情发生变化,位于进展和缓解之间,称为疾病稳定(SD)。
这10人中,5人处于疾病进展中,3人是疾病稳定,2人是有效,看起来稳定和有效达到50%。但有效的2人也算不上“实锤”。当然,疟原虫治疗疾病在历史上也有先例。1917年,奥地利医生贾雷格用疟原虫治疗因神经性梅毒瘫痪的病人,使他们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因此他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直到今天,疟原虫对晚期梅毒的疗效机理,也没有阐述清楚。
而用疟原虫治疗癌症病人,还涉及伦理问题——不能让癌症病人遭受双重打击,在治癌同时患上疟疾,或遭遇由疟原虫引发的症状和不适。
所以说,目前的疟原虫治癌大数据并不充分,治癌效果的证据也不确切,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因而,在治癌方面指望“一针血”见效,想法虽好,却并不现实。
□张田勘(科普作家)
新闻推荐
□刘舒雁农历腊月二十八,海口美兰机场高铁站进站口排起了“长龙”,旅客们正有序等待进站候车。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的旅客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