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雁
农历腊月二十八,海口美兰机场高铁站进站口排起了“长龙”,旅客们正有序等待进站候车。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的旅客已是盛夏装扮,还有不少旅客依旧棉衣裹身。“刚下飞机,着急赶下一班高铁,就没来得及换衣服。”家住黑龙江的王华女士告诉记者,东北的冬天零下十几度,每次过年基本都是在家中度过,甚至到户外看扭秧歌都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次一家四口想过一个“热腾腾”的新年,便提前两个月筹备旅行计划。她笑着说,“没想到高铁站有这么多人,不过想到年夜饭有龙虾大餐,想想就挺期待的。”
来自山西的郭子睿女士在“长龙”里紧贴着爱人,她左手拎满了从老家带来的特产,右手拉着5岁的儿子。今年已经是他们第三次在外过年了。
“每年春节,搞卫生、布置家、买年货、搞应酬、请亲朋,感觉比平时上班还累。”郭子睿说,自己和爱人平时上班比较忙,春节是假期旅游的好机会,最近三年都保持着这个习惯,这次带着孩子外出放松,看大海,吃美食,在除夕夜里既可以吃到海鲜大餐,还可以品尝自己从老家带来的“家乡味儿”,过个不一样的春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支付也渗透到过年当中。除夕当天,大三学生文昊琪最盼望的事就是压岁钱。“现在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就是玩手机、打游戏。”文昊琪感慨地说:“家里还有一些亲戚在北京,虽然见不上面,但是一个视频拨过去,就可以拜年。压岁钱也都变成了电子‘红包’。相比小时候,年味儿更科技化了。”今年,文昊琪一家吃完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在微信群里抢红包,热闹非凡。
55岁的李莉萍同样来自东北,说起过年最大的变化很是感慨。回想二十多年前,李莉萍刚嫁到东北时,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紧锣密鼓筹备年货,宰鸡杀猪。李莉萍说,现在过年对于“吃”的要求更高了,女儿买回来的三文鱼、红星斑、泰芒、坚果等都悄然“飞”上了家里的餐桌,已不再只满足“吃饱”,而是要讲究健康养生、营养搭配。
春节的点滴变化,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到外地过年,一些过年习俗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春节旅游“家”味儿、“年”味儿十足。郭子睿说,“社会发展越来越好,消费层次逐步提高,过年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表达也会变得更多元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永国本报通讯员朱克民田真2月4日,农历除夕。坐落在荒野上的中石化胜利油田营8更9采油站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