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野生动物,双湖境内成立有15个自然保护区专业管护站,有135名专业管护员。图为双湖亚阿木管护站工作人员在巡逻(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新华社拉萨2月8日电双湖不是诗,双湖是远方。
藏北往北,“无人区”腹地,才是双湖。
双湖县位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隶属西藏那曲市。
冬季的双湖,大风呼啸,千湖冰封,苍凉壮阔。
与埃及金字塔、珠穆朗玛峰基本处于同一纬度的双湖,被大自然赋予了神奇。这里因湖得名,却不止两个湖;471个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湖泊,13个面积较大的盐湖;还有世界第三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川。
这里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干旱少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却也是“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
近日,新华社记者从拉萨驱车近千公里,走进双湖,走进了“无人区”,亲身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1.4万名干部群众,为追求更加美好生活,为保护青藏高原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所展现的毅力和担当,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和谐,挥洒出绚烂的生命色彩
31岁的巴吉措,正在县委大楼内一间办公室的电脑前工作。
生在双湖,长于双湖,毕业后又回到双湖的她,出生在被誉为“双湖小江南”的协德乡。
这个“小江南”,海拔4500米。
小时候,父亲骑马载着她,走上三个多小时,送她到双湖小学上学。
一年中,双湖8级以上大风天气高达200天,全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极端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大风里,马背上,旷野中,父女俩犹如移动的雕塑,徐徐前进。
后来,巴吉措考上了双湖所属那曲市的中学,又来到拉萨读高中,最后在西藏民族大学完成了计算机专业的学业。
“回来离父母更近,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们。”她说,也想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巴吉措驻村两年,期间免费为当地牧民教授数学、藏文。
如今,她的弟弟大学毕业也回到了家乡当一名兽医。
离开巴吉措工作的大楼,不足5分钟的车程,便可碰见这片亘古大地的真正主人——野生动物。
一群藏野驴在大风中觅草,偶尔抬头回望;藏羚羊膘肥体壮,呼啸奔跑;野牦牛静谧踱步,在远离公路的草甸上。
它们并不惧怕人类。
百年前,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了这片无人区,并记录到“野牦牛和野驴不计其数,偶尔我们以百为单位来统计它们的数量。”
如今,这里的野生动物数量也很庞大。羌塘自然保护区野牦牛数量近2万头,藏羚羊近20万只。此外,还有雪豹、棕熊等2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
人和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广袤的藏北草原深处。
为更好保护野生动物,双湖县成立了15个自然保护区专业管护站,有135名专业管护员。
33岁的桑嘎是本地人,也是双湖亚阿木管护站负责人。“能够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再苦也值得。”他说。
虽然收入不算高,但管护站值守的5个人准备好好过年。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犹如草原上最坚韧的一棵棵小草,风雨无阻,生根发芽。
勇敢,迸发出顽强的生命之力
次仁曲吉,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23岁的豆蔻年华。
她是双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名干部。去年的一天,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肌梗塞,将自己的一切永远奉献给了这片苍凉的高天后土。
此时,离她参加工作才两年多的时间。
新年期间,双湖县仍有三分之二的干部在岗坚守。
为确保在岗干部的生活,县政府专门与县城内两家菜店协商,“请”他们确保蔬菜供应,并对此给予适当补助。
工作和生活在双湖的每一名干部,犹如草原上最灿烂的一朵朵小花,美丽了草原,绽放出光彩。
贡桑多吉,是走出双湖走的最远的当地人。
他出生在双湖县嘎措乡瓦日香琼村,远赴吉林读大学,随后留学韩国,目前在首尔一个大学读研究生。
如今,他的六个弟妹,有的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有的正在读高中,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
贡桑多吉读大学期间,每天的伙食费只有9块钱。可他用刻苦和努力,勇敢地走出了羌塘深处的家乡,来到现代大都市。
而在43年前,为寻找更好的草场、更好的生活,现年77岁的白玛老人则从那曲地区申扎县,“无畏”地走进了双湖。
那时的双湖,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区。“除夏季有少数牧民游牧到此外,其余时间荒无人烟。”老人说。
上个世纪70年代,为解决草畜矛盾,那曲地区号召牧民“北进”,寻找草场。
年轻气盛的白玛带领十几个人、几百头牲畜,来到这里,开启了建设新家园的漫长征途。
“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靠人背畜驮,一锹一土,盖起了房子,建起了羊圈和牛圈。”老人说。
三年里,老人不记得在新旧家园间来回走了多少趟,但却清楚地记得每次都要走上一个月才能走完一次单程;老人不记得用身体背过多少土石,但却清楚地记得背上的肉,是烂了又烂。
三年后,300多人、上万头牲畜的申扎县嘎措乡整乡搬迁,落户双湖,成为双湖嘎措乡。
43年前的1976年,西藏自治区批准成立了那曲地区双湖办事处。2012年,国务院批复成立双湖县。双湖由此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建制县。
2018年,双湖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
希望,谱写出美丽的生命律动
这段时间,白玛老人内心有些挣扎。
为改善百姓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西藏决定年内要将双湖下辖三个乡整村搬迁至海拔更低、条件更好的藏南谷地。
平均海拔4900米的嘎措乡便是其中之一。
“我在这里奋斗了43年,现在住的这么好,吃喝不愁了,不想走啊!”老人说。自1974年,从申扎县嘎措乡到双湖嘎措乡,老人担任乡党委书记一直到2002年。
乡愁难舍,故土难离。可为百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
“让百姓安心搬迁,进一步发展牧业合作社是目前我们工作的重点。”过年期间值守嘎措乡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孙超说。
双湖太苦。一次政府主导的游牧民族的迁徙势在必行。
早在去年十月份,全县唯一的理发店店主回家。“现在我们要想理个发,还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县委干部程恩伟说。县城里12家餐馆10家已关门歇业,“仅有的两家也将在年前停业回家过年。”县委宣传部干部旦增笑言。
艰苦如是,也要发展。
如何在如此重要的保护区内发展?又如何让百姓富起来,改善民生?
县委书记杨文升心里,对双湖发展有明确思路。
“生态兴县,生态富民。”双湖县“十三五”规划提出把双湖建成“现代生态文明城镇”。
2018年,为保护环境,双湖县暂停了普若岗日冰川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当年6月,普若岗日冰川暂停旅游接待服务。
发展牧区合作组织,双湖已实现每个行政村成立一个合作社的目标。
这一举措极大改善了牧民的生活。嘎措乡下辖两个行政村,有两个合作社。2018年,全乡117户、584人人均收入达24800多元,合作社现金分红人均12000元,最多一户分红达15万元。
杨文升还在积极寻求卤虫卵资源深加工项目,增加百姓收入。卤虫卵产自湖中,是饲养海鲜的饲料。如其藏语“加措色钦”(意为大海金粉)之名一般,每年当地牧民直接出售卤虫卵收入就超千万元。
2019年,双湖县要实现脱贫。
“今年市里将集中力量帮助解决饮用水困难,其他都没问题。”杨文升对此信心满满。
奋斗在这里的每一名干部,犹如最美丽的花朵,永远开在最陡峭的悬崖之上。
新闻推荐
13号线西直门站至龙泽今起停运一周 春运返程客流高峰将持续至正月初十;13号线西直门至龙泽段今起停运一周
昨日,地铁13号线西二旗站,站台上贴着停运通告。昨日,北京西站到站旅客排队等候出租车。昨日,由于北京西站出站客流集中,地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