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如何高尚地吃:餐桌上的绝对精神

来源:杨妍璐 2019-02-07 10:55   https://www.yybnet.net/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曾在《哲学宣言》中说:“人就是它所吃之物。”如果把这句话跟苏格拉底的名言“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联系起来看,那么,认识自己应当从认识自己所吃的东西开始。食物哲学所昭示的就是这种最基础的事实,即食物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每个人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方式。正如福柯曾在《快感的运用》中写道:“把饮食作为生活的艺术来实践,完全是将自己建构成主体的方式。”吃饭对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吃饭这件事情完全是关于个体的科学。对于一些人而言,食物可能只是他们自我保存和自我营养的手段,人吃饭就跟其他动物猎食、咀嚼、消化没有多大区别。对于另一些人而言,食物可能是他们迈向成功的敲门砖,人们需要通过共享盛宴来达成一些利益上的共识,这也是人类独有的现象。不过,对于另一小部分作为哲学家的人而言,食物恰恰是我们人类通达绝对精神的方式,是把自我构筑成紧凑作品的途径。

也许,你会问:哲学家们也关注吃饭这桩小事?当然!并且吃饭可绝不是一桩小事!因为在人类世界中,吃饭这件事情不能仅仅被视为自然规律,动物饿了就要吃,但人饿了可以不吃。同样,没有人会去指责非洲草原上的一只老虎把一只野兔吃了,但却有作为素食主义者的人指责他的同伴在餐桌上吃肉。这不禁让我们想起遍及全球的动物解放运动所倡导的生活理念:“多吃素食心中便有自然。”那么,在这里便存在着一种我们大家都必须思考的食物伦理学:我们真的不应该吃肉吗?素食主义可以全面地推行吗?食物哲学是庞大的体系,在我们日常的餐桌背后不仅隐藏着各种伦理问题,还涵盖了历史、社会、艺术、政治、宗教、语言学等等层面的话题。探讨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从当下的挑战中更积极地思考我们的饮食和饮食习惯,以便更深入、更真实地了解我们是谁。

虽然,在眼下这个快餐文化的背景下,试图从食物的视角去认识我们的身体以及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显得特别奢侈。当今世界的趋势就是“无止境的忙”,在工作至上的理念中,我们很有可能对自己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味觉”。“吃”有时候成了我们疲于应付的事情,而不再是通达理解自身的方式。对此,现代人急需一种让我们引起对味觉重视的食物现象学,从哲学家对吃的理解中获得一种滋补生命的营养,进而重塑生活的艺术,回归生活本身。《哲学家的肚子》

一种食物揭示的往往是一个人的风格,哲学家肚子里的食物也同他们所奉行的哲学理念相契合。比如,古希腊的第欧根尼敢吃生章鱼,拒绝用火烹制生肉,这源于他所颂扬的犬儒主义所主张的极简式生活方式——“回归到最初的野蛮状态”,这种方式表现在食物烹饪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对使用火,因为火乃是文明的象征。又如,同样倡导返璞归真的卢梭是典型的素食主义者,他拒绝残酷、肉和文明,推崇温和、奶和自然。在卢梭眼中,奶是世界上最简单最天然的食物,这可能与乳汁的象征意义有关,由此形成了卢梭在《爱弥儿》中阐发的食物教育学:既然一种食物造就一个人,那么自然人的教育当然是为他提供最小程度烹饪或不需要烹饪的食物。文明使得我们身上的自然窒息,那么教育就应当让人发现简朴,弄懂何为自然的生活,饮食方式就是最主要的方面。除了这两位哲学家,这本书还介绍了其他几位哲学家与美食的故事,其中也穿插着他们的哲学理论:爱喝点小酒但时而也会烂醉如泥的康德、把肉酱视为秘密武器的傅立叶、讨厌民族饮品啤酒的尼采、对虾和螃蟹感到恶心的萨特。可以说,哲学家的饮食谱系也是他们的哲学之路,作者米歇尔·翁弗雷敏锐地抓住了哲学家们身上特有的生活元素来开启了一场美食与哲学的盛宴。那么,到底是美食丰富了哲学理论,还是哲学发起了美食革命,思考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寻找思想与肚子之间的联系。而正如作者所言:“吃的艺术,是总结一切的艺术。”《厨房里的哲学家》

初看这本书的标题以为作者要写的是会烧菜的哲学家,后来发现这本书的标题实际上是被改译过的,它的原名是味觉生理学(Physiologie du go?t),但之所以译者改译为“厨房里的哲学家”,可能是因为作者对美食的探讨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本古老的书虽然涉及不少食物哲学的问题,比如在谈到味觉时,作者会用哲学的眼光来讨论味觉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又如,在谈论人类的食欲时,他也谈到食欲与人类尊严的关系;或是在对人类最古老物种之一的鱼类的分析时所做出的哲学反思。尽管如此,书中谈论的大部分内容与哲学并没有太大关系,还是围绕各种食物的历史与科学所展开,但作者对食物与人类饮食现象之追根溯源的精神却完全是哲学的。这本书当然也不是由哲学家撰写的,而是由法国传奇政治家和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写于1796年,但直到1825年才出版的作品。关于美食的一些故事以及人们吃喝的现象学其实都是作者在跌宕起伏的流亡生涯中通过观察和体验撰写而成的,故而本书后半部分内容类似于美食随笔。而其前半部分关于美食学的冥想实际上可以被视为“餐桌宝典”,因为它提供了非常详尽的食物考古学以及对各种饮食习惯的分析。如果你能在餐桌上偶尔提起牧羊人发现咖啡的古老传说、古罗马人提取甜味的技术、西班牙妇女们对巧克力的深情,相信这些故事可能会让你在餐桌上的聊天更有品味,正如作者所言:“动物吃食,人吃饭,唯独有格调的人才知道去品味”。《高尚地吃:一次自我实验》

“人的肠胃远比人的良心更敏感。”这是本书作者卡伦·杜芙的名言,它与一次自我的食物革命有关系。在2009年12月的一天早上,作者在买一只2.99欧元的铁盘烤鸡时被她室友的问题惊醒:“你怎么能买这种苦命的肉?你难道不知道这些鸡是怎么养大的吗?”在被室友进行素食主义的教导后,作者开始反思之前自己吃垃圾食品的行为,于是便开始了她的饮食实验:从吃有机食品到吃素食,从吃纯素食到尝试果实主义。所谓果实主义在电影《诺丁山》中有提及过,果实主义者相信植物是有感觉的,只吃自然死亡的植物果实。也就是说,她的自我实验越到后面对大自然的消耗与破坏就越少。这场实验不在于作者是否控制住了自己的意志力,而在于她从中发现或意识到了关于饮食的很多问题:通过搜寻资料她了解了食物工业背后所存在的健康隐患,通过与不同人的对话她体会了人与动物或植物之间的伦理情感。但是,正如作者在最后所承认的那样:她不会成为一名纯素食主义者,她担心自己做不到,但会试图把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比如不再吃任何大规模养殖场生产的肉制品,不再购买任何皮革制品和羽绒制品。作者饮食方式的革命也是她生活方式的革命。《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你有没有曾经问过自己:我们吃进肚子里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当你开始对自己所吃的东西和吃的习惯进行发问,并敢于对任何一种司空见惯的食物进行考量时,其实你已经开始在培养自己吃的美德。那么,相信这本书能够在你构建自己的食物哲学时为你增添更多思想的花絮。本书作者朱利安·巴吉尼是英国著名的哲学普及畅销书作者,他在《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中提出过这样的一个思想实验: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一只希望在人类餐桌上献身的猪该怎么办?而在这本关于吃的哲学的普及读物中,他又带大家一起思考了许多与我们的餐桌息息相关的话题: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跨国大企业等于万恶资本家?纯手工制作比机器量产好?传统古法胜过创新料理?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费?吃到饱可以但不能带走?减重关乎意志力?这些问题会不会成为大家过年时候餐桌讨论的话题呢?《食物语言学》

如果你有打量过番茄酱包装袋上的字样,你会看到它的英文是“tomato ketchup”,但是“ketchup”不就是“番茄酱”吗,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一个“tomato”(番茄)呢?在解开这个疑惑时,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食物语言学的领地。据作者任韶堂考察,“ketchup”最早其实不是用番茄做的,而是来自中国福建地区的一种发酵鱼露,发酵技术后来在17世纪被欧洲商人带去西方世界,西方人开始用不同东西来发酵做成酱料,比如英国人用蘑菇或核桃,人们用过很多原料,但最后发现用番茄发酵来做酱料,再添加一些糖,这样的味道最为完美,于是就有了“tomato ketchup”。如果你被这个小科普吸引的话,非常推荐你看这本关于食源学(EATmology)的书。作者将从看菜单带你进入食物语言学,你将了解到冰淇淋、薯片、寿司、可乐等等名称的来源。关于食物的精神大餐可能不能让你吃饱,但绝对能让你吃明白!

新闻推荐

年节消费之变:“悦己型消费”悄然兴起

春节期间,消费升温。记者采访发现,消费者更愿意在最大能力范围内取悦自我,“悦己型消费”商机暗涌。“千金只为心头好”苏州...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如何高尚地吃:餐桌上的绝对精神)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