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要:钟扬身边的人担心他肩负多重重担,重压之下可能会让他百上加斤,可钟扬刚一上任就开启了一项大动作——在全校推广“集中式授课”项目。
在钟扬的主导下,这个全校率先建立的研究生服务中心,开始全年无休接待学生。在他的理念里,服务中心就是研究生院的接待窗口和办事大厅,每一名员工要学会做办事员。所以钟扬不但自兼中心主任,在初期还亲自坐班示范。他每天到院里来,总是要到服务中心转一转,和员工、同学聊一聊,如果发现了典型案例,就拿到院务会上“解剖麻雀”。
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长江看来,这个研究生服务中心的设立,是钟扬主导的一项理念的变革和对“套路”的冲破:“在过去,对研究生的理念是管理,就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方式。服务中心的设立,它的关键是做到了理念上的转换,既是严格管理,也是热情服务。从管理转换为服务,其中恰恰补充了我们之前管理过程当中没有太多重视的东西。”
杨长江说,在服务中心运转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这种理念上的转变。比如,服务中心开放的时间是早七点到晚七点,它考虑的不仅仅是正常上下班的时间,还考虑到学生们的作息时间,一般学生们早上的课程是八点开始,而如果服务中心在七点就开门的话,学生们就能在课前的时候来服务中心办事,这样对学生来说办事就方便多了。
在钟扬的带动下,研究生院的工作作风和状态有了根本改观。2016年,研究生院又成立了导师服务中心。
钟扬对研究生管理理念的创新突破和对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关心重视,不仅仅体现在设立服务中心一件事上。
在研究生中,这位院长渐渐地有了一个新的外号——“接盘侠”。别的导师不要的学生,但凡找到了他,他都会接收,绝不放弃。“接盘”以后还不算完,他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体操对钟扬培养学生的理念印象深刻:“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但是对学生很容忍。一个生态系统里,生物多样性是稳定的基础,他认为有各种各样的学生,他很容忍,并且因材施教。他会去思考,对什么样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题、提供什么样的教导。”
钟扬曾将一名患肌无力的学生杨桢收入门下。因为杨桢在听过钟扬的讲座后,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钟扬说:“我愿意招收你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你确实适合做科研。”钟扬的这句话,给了杨桢莫大的鼓励,如今,他已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
可唯独在一件事情上,钟扬的原则性非常强。钟扬在处理学术不端问题上态度坚决,发现问题就会处理,而且处理得斩钉截铁、毫不含糊。
杨长江回忆说,学生的学术不端问题比较复杂,钟扬的处理方式也不总是毫无争议,但是他始终贯彻自己零容忍的理念,绝不会因为所谓的学生思考问题的局限性、评价体系的机制导向等就会对学术不端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办副主任包晓明说,钟扬播种的是思想的种子,他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问题,把他的经验和学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他曾经跟学生讲过很多提高论文写作水平的课程,他曾说:“你的论文放在这里,如果论文有抄袭,任何人都能找到你抄袭的证据。”他对抄袭是零容忍的,因为在这一点上的坚持,他为纯净学术风气做出了贡献。
侠之
大者
杨长江怎么也没有想到,直到钟扬去世,他才渐渐了解到这位钟院长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2017年初冬,冷意已经随着凋零的树叶渐渐漫上身体,研究生院的工作依旧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可在偶尔停下来的时候,抬头望向窗外,总觉得,今年的冬天比往年显得格外冷清。
这一天,杨长江和几位同事代表复旦大学校友会来到钟扬家里,探望钟扬的妻子张晓艳。
钟扬家在单元楼一层。进了门后,客厅里开着灯。客厅不大,家里并不暖和。大家坐在几把椅子上,跟张晓艳聊着她的两个孩子,聊着钟扬的父母,也不可避免地聊着他的身后事。
聊着聊着,杨长江的眼睛有些酸胀。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杨长江实在没办法把这个房子的主人和享誉学界的钟扬联系起来——房子的装修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家具一看就是买了很久的,电视机是早就被淘汰的老款式。
杨长江心里的疑问忍不住冲口而出:100平方米出头的房子、三个小卧室、和岳父岳母同住……钟院长的家,怎么会是这样一个局促的地方?
张晓艳对此并不介怀。她解释说,她和钟扬原来有一套小房子,是复旦大学分给职工的位于南华新村的老宿舍,后来准备送儿子出国读高中的时候,为了凑钱卖掉了,现在就和她的父母同住一起。
在杨长江的印象里,钟扬来复旦大学的时间是比较早的,当时和他前后脚来的老师们,很多现在已经有了不止一套房子。当时的房价也就四五千块钱一平方米,而随着上海房价飞涨,如今已经涨了不止10倍。他原以为钟扬也至少有一套像样的房子,再不济这么多年也多少通过做科研项目赚了一些钱。
可谁知道,钟扬就是这样的人,不曾花一点心思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杨长江此刻才真正明白,人们对钟扬的评价有多么中肯:“钟扬从来不要求职务待遇、收入条件,唯一的心愿就是做事,做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书记杨永平谈起钟扬,讲到了一个比喻。他说:“在我脑子里的钟扬老师,是一个大侠。我觉得他是一个大爱无疆、小爱无边的人,就是说只要谁有什么问题、谁有什么困难,但凡他能够做到,都可以帮别人做到极致。”
有一次杨永平和钟扬一起吃饭,听他聊天说起一位老师想做牦牛的取样,因为他们正在做一个牦牛基因组的课题,需要买一头牦牛。钟扬听闻后热情得不得了,就帮他去找牦牛。“他经常会讲,哪个人要做什么事,我又是怎么帮他的。我们同行里面,比如说谁要采样、采集种子,或者需要哪种DNA材料,只要钟老师有的,一定无偿提供。如果他没有的,下一回也会请人帮助,或者自己在哪一次采样时帮别人去完成。钟老师总是乐于助人,对我们来说就是侠士,有侠义之心。”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钟扬,杨长江想到的,首先是一个“大”字。
“钟老师有大格局、大视野。在工作方式上,钟老师的理念就像他主持创办研究生服务中心一样,很多时候敢于突破套路,比如开会不拘泥于形式,很多时候是随时随地进行,约谈院系的时候也是说走就走。他在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上、模式上塑造了我们研究生院的一种创新思想。”
下期看点:义务科普,钟扬一做就是17年。每年,他会举办30余场公益科普讲座,翻译、撰写、审校10余本科普书。连科普界的“网红”书《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也是由他牵头翻译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兰楠)记者昨(7)日获悉,为进一步深化公证体制改革,激发公证工作活力,探索创新公证机构管理机制的政策措施,近日,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