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好
新年来临之际,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媒体称为“减负三十条”),这是继2018年2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后,一年内发布的第二个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有媒体整理发现,多年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已经有10道,若将附带在其他工作的文件计算在内,已出台的“减负令”多达50多道。
“减负令”频出,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并未减轻。学生减负说易行难,需要从深层次探讨和解决。
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的直接力量,来自两方面:学校和家庭。学校老师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的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自己的工作考评和教学口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虽然近几年教育部门不断发文要求各中学不得公布升学率、宣传“状元”,但是各学校之间和班级之间明里暗里的考核和对比还是存在的。
家长也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推手。笔者曾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某小学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因为孩子经常写作业到晚上9点多,认为该校违反了教育部规定,打了市长热线投诉,后来学校被上级部门要求整改。但这位家长的做法却遭到了班里绝大部分家长的声讨和排斥,甚至很多家长联名写信要求学校恢复布置作业。因为“作业少了,学校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让孩子们有竞争力,才是我们最关心的。”更有很多家长一边心疼孩子累,一边狠下心来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出现“校内减负、校外补”“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问题。
老师和家长,并非不知道过重的课业负担会给孩子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但依旧欲罢不能,甚至变本加厉。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考试选拔机制的单一和社会对人才评价机制的单一。在高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焦虑不难理解:良好教育背景对一个学生以后就业甚至生存状态几乎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是通向理想人生最稳妥最常规的路径,一旦在低端路径迷失,再重回这条道路就事倍功半了。正是这种切实的焦虑一层层传递着升学压力,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所以,对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只做一些禁止性的规定,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禁令”很容易被变相抵制。当然,就短期治理来看,具体的减负措施的制定和贯彻还是能较为有效地遏制课业负担的加重。“减负三十条”提出了采取等级评价方式,强调“全面实施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等措施,这为今后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提供了方向。加上当下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招生、自主招生等意在打破单一分数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招生办法的探索和推广,必然会对中小学的考试选拔机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随着全社会教育素养的提高,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的树立,如果社会能够接受和赞赏更多的年轻人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追求和自身价值,或许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将不再是问题。
新闻推荐
“《安庆日报》‘八问’,问得我们思绪万千。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冲锋号吹响后,安庆人又一次迈开了解放思想、对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