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月
干部选拔任用要有基层经历,干部挂职要去艰苦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积极倡导的。近来,笔者在调研中听到一些基层干部吐槽,交流干部不仅多,调动还频繁,有的到岗干部任职才几个月就调换,有的重要岗位一年已调换3任交流干部。可见,下基层锻炼是好事,但关键是要把好事办好。
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是体现全国一盘棋、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重要举措。发达地区干部到落后地区任职,以新视野、新思路缩小了区域的人才落差。国家部委干部到地方任职,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有利于防范风险,这些都很有针对性。被交流的干部则丰富了自身履职经验,得到了进一步培养锻炼,有利于干部队伍的整体提升。所以说,干部交流的初衷是好的,但要念好这个经,“不走样”是关键。
事实上,交流干部如果不在基层扎下三五年时间,很难摸清基层情况,不真正了解基层,就谈不上对症下药,造福一方。几个月的任职时长,蜻蜓点水,成为另一种“走过场”。如果只是为了给下派干部履历增添一抹基层锻炼的亮色,那这样的干部交流就算了——没有达到锻炼目的,事小;耽误地方发展,事大。交流干部有鲇鱼效应,但鲇鱼多了、来的频了,效果就难免不尽如人意,关键还是要激发当地的内在活力,调动当地的发展积极性。
说到底,要真正多为基层着想,体谅基层干部的难处。交流干部比较频繁的一些地区,当地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会怎么想?他们如何能够成长起来,怎样做才能不挫伤他们上进的积极性。实际上,随着反腐高压态势常态化,很多地方政治生态明显好转,要相信大多数地方基层干部是有追求、想干事的,愿意为自己的家乡贡献智慧。激发他们干事的热情,关注和培养他们,对地方发展事半功倍。毕竟,他们植根于那方土地,对家乡感情深厚,为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奋斗的劲头也足、愿望也强!
创新的急迫可以理解,培养干部却急不得,也不该追求规模效应。干部下基层交流,就要在一个地方扎下去,有成就感了才叫双赢。否则,快马加鞭地在基层跑一圈,只能说是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来源:《经济日报》
新闻推荐
■胡旭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公布修订后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对强化价格听证的客观公正进行了一系列的程序修订,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