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要:5月14日,“海豚”桥塔顺利挺立,在伶仃洋上开始了它们临风沐雨、雷打不动的世纪见证之旅。
于是单个照、分组照、集体照,靠着照、站着照、跳起来照,5个CCTV的采访记者,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但瞬间,大家都把自己变成了顽童,吓得张总监在身旁不住嘴地提醒:“小心,大家小心,别让过往的工程车给碰着!”
哈哈,偷得浮生半日闲啊!难得大家返老还童了一回!
疯过之后,第二天,沿着质量、工期和环保的主题,我们又在张劲文总监的带领下从珠海出发,来到了毗邻的中山,实地感受和拍摄了两个与大桥建设相关的工厂。
首先是“长大”,承接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的广东长大公路工程公司集料厂,这个工厂负责生产集料。
“集料”?啥?不懂,听解释,“集料”就是混合在沥青里面的碎石头供大桥的桥面铺装所用,这一说就明白了。但“长大”呢?怎么读?是读zhǎng还是读cháng?又一解释:修长长的路,建大大的桥——是为“长大”。哦,也懂了。
但这用于桥面铺装的碎石有什么讲究,为什么要特别一提?
这里面的“讲究”可大了!
为了配合我们采访,张总监特地安排了工程师朱定过来给我通俗地上课。
“好,大家知道钢桥的路面与混凝土的路面对施工的要求一定是不同的,对吧?钢桥面与沥青黏合的操作更难。那好。港珠澳大桥为了确保120年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是出于环保的考虑,我
们大量采用了钢桥桥面。这钢桥桥面的铺装一是要克服‘防腐除锈’‘防水施工’的难题,第二就是要抵抗车辆的碾轧和路面的开裂。沥青里面用什么碎石,效果经我们反复实验,可大不一样。”
我睁大了眼睛,“啊?”
“不明白了吧?没关系。钢桥面的表面我们要铺装一层厚度在7厘米的沥青路面,这沥青里面的石头,”朱定拿起一组个头大小不同、装在小展示瓶里的“碎石样品”继续帮我理解:“简单说,抗压,也就是抗汽车的碾轧,我们要用大石头。”他指着手里粒径一厘米左右、锥体的石头说,“这样的石头效果好,是专门需要在工厂里加工的;而抗裂,也就是抗路面的开裂,我们得用最细的石粒,乃至石粉,这样增加韧性,也就好比打太极,你有什么力,我就接住你什么力……”
哦,我大致明白了,但不相信为了这“太极之功”,“广东长大”还要专门建造一座全新的工厂?
“不是‘工厂化’的生产哪能碎出形状个个统一的锥体?哪里有石粒的均匀和巨大的产量?还用采石场里人工敲打出来的石头?那质量不过关,时间也耗不起。”
说到石头,不要说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沥青里面的碎石需要量巨大,就是岛隧工程都已经建好了,全长6.7公里的沉管表面需要回填,那石料使用的总量是多少?让谁猜也猜不到——2.5个金字塔,相当于3.6万节火车的运输总量。这些石头还不包括基本等长的海底基槽开挖后需要打地基用的,还有之后给沉管“铺褥子”的碎石,前者是2—3米厚,后者是1.3米厚,想一想这得用多少石头?!
国之重器,耗材量巨大,可想而知。
据分析数据:港珠澳大桥拥有全世界最长的桥面铺装规模,70万平方米,其中50万平方米是钢桥面,如果采用人工碎石,6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供得上。
大大出乎预料,我和编导事前也没有这样的计划,就是当我和摄像老师一起走进“集料厂”,想跟着摄像“拍空镜”的机会一起去看一看、长长知识的时候,我眼前高大的厂房,一口袋、一口袋巨大的集料成品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型号的碎石。整个厂房干净得一尘不染,根本不像常识中的“碎石场”到处暴土扬尘。我愣住了。随后对编导说:“我,我要在这里说一段话,做一段串场,我有话要对观众说!”
编导同意,说好啊,我就在“广东长大”碎石厂的生产车间对着摄像机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为了确保120年的使用寿命,港珠澳大桥的质量要求可以说覆盖了工程的方方面面。大家看这些碎石,一般的大桥用这种粒径几毫米的就行了,但港珠澳大桥的桥面铺装,7厘米的沥青里,既要用到这样直径在9.5到13.5毫米的大粒石,也要用到直径细到只有0.075毫米的小石头,0.075毫米?什么概念啊?”说着我捏起一小捧最细的“石头”在手心。“那石头,”我继续说“大家看,这还是石头吗?用手一碾,简直就像面粉一样细。”
在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和施工理念中,从小到大,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建设者的精心和智慧。
比如人人都熟悉的一个说法——“四化”。
这个“四化”不是一句政治口号,是实打实的工程要求:“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
一开始,我对这“四化”,坦白地讲,怎么记也记不住,后来听到最初提出“四化”要求的孟凡超孟总的当面解释,我开始记住了,再也不会混淆了。
“大型化”,何谓大?
“首先,‘大型化’体现的是我们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必须大手笔,不然质量通不过、环保也通不过。”孟总说。
大型,通俗地理解就是“个头”,比如钢箱梁,我们大桥用的钢箱梁,小的长85到110米,大的132到153米;再比如海底隧道要用的沉管,标准沉管都是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这些都是“大块头”,都得在工厂里“预制”,因此“大型化”必然要求“工厂化”,“工厂化”又要求“标准化”,那“预制”好了的钢箱梁或沉管只能用特种装备运到现场去装备,因此“装配化”也是必然。这样“大型、工厂、标准、装配——四化一条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哦。
无论如何人们都得承认,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为了实现120年的质量要求、环保和工期,想尽了一切办法。
从“长大”出来,同样因为都在中山,我们又被张总监带着去看了看属于中铁南方公司的“山桥”钢箱梁拼装工厂。“不用说这个厂也是专门为港珠澳大桥而建立的?”我问。
张总监果然说:“对。之前我已经告诉过你们钢箱梁的‘板单元’,我们是走出了传统的作坊,分别在秦皇岛和武汉建立了两个工厂来生产的,那标准化弄出来了的‘板单元’,都要运到拼装厂里来拼装,也就是这里。过去,我说的是没有实现拼装‘工厂化’之前,我们的‘板单元’都是要靠人工在露天地里一块块地手工焊接,那规模和工艺也是作坊的,所以要坚决废弃。
“‘工厂化’拼装,整齐划一,质量、产量都有保证,还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
下期看点:港珠澳大桥的“第一”太多了,如果所有创新都可按“第一”计,那港珠澳大桥仅“岛隧工程”就有64项创新,从工程设计到最后完成施工时被改动的比例更高达90%!
新闻推荐
□唐剑锋什么是幸福?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追求与标准;这也是很多人都在想,都在思考的问题。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