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四年(1888)三月,光第三年守孝期满。是月二十八日,他带着家人踏上返京为官之路。到刑部履任后,光第在给自流井刘举臣父子的信中袒露自己的入仕态度:“惟现在时局方艰,国家多故,不患不做大官,但惧官愈大时,愈觉负疚耳。”“做官先办得勤字,然后讲慎字,清字是做官本等,不待言。”“时会如有可乘,尚欲为国家极力振作一番。”在今天看来,很难相信一个小小的“刑部候补主事”竟然有如此高的政治自觉。但可以确定的是,初入仕途的光第胸怀大志,对人生充满美好期待,甚至略带豪情满怀,展现了一个崇尚“修齐治平”的士大夫形象,似乎一条光明而充满梦想的道路正在他眼前铺开。这一年,光第29岁。
揭露朝弊鞭挞权奸
只是,与五年前第一次入京的情况相比,时局似乎更糟糕一些,光第的万丈豪情很快被现实浇灭。他在信中谈道:“京中大致萧条,人心渐维系不住,大非好消息,第时切忧思!但如大厦然,已经风销雨蚀,木坏虫生……此等家屋,尚能望其长久耶?”“朝廷一切政事,皆系苟安目前,敷弄了局。今日所说,明日又翻;今年所定,明年又变。大臣偷安旦夕,持禄养交;小臣斗巧钻营,便私阿上。办事认真者,以为固执而不圆通;上书直言者,以为浮躁而不镇静。甚有因认真而撤去差使者,因直言而革去官职者。”“前缅甸为英人所吞,今安南用兵数年,费财损兵,仍与法人讲和,而以其地付之,后来不知作何了局也。”面对朝政腐朽、官场腐败和外侮频生,光第心中愤恨难平,心情无比糟糕。经过一番挣扎调整,他决心要有所作为。认为要解决当前问题,“古人之志事尤当取法”。那段时间,宋代的李纲、明代的孙承宗及清代中兴名臣胡林翼都成为光第学习的榜样,《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及“古人近人政书”等古籍都成为他阅览的经典。
可这种与书为伴的日子没过多长时间,甲午战争的炮火再次将光第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短暂静谧中拉回现实。光绪二十年(1894)夏天,中日战火大开,眼看平壤沦陷、东三省及山东半岛被占领、洋务运动的心血之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号称天朝的大清帝国昔日屡败西方列强,如今竟然又被东洋小国如此欺侮,“守分待时”的光第又一次受到深深刺激。他不再“藏于自己”,而是勇敢走上前台揭露朝弊、鞭挞权奸。“海军武备尽用贪懦之人,所费巨款尽以报效颐和园及阉宦、军机。”“权奸阉宦,俱是深结太后,以致大势不可为。”光第深深感到,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华民族,再不变法图强,“神州陆沉”只是时间问题。
甲午风云铁骨尽显
此时的光第完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把甲午惨败的矛头直接指向慈禧太后及其权臣。这种勇者无畏的选择,在当时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光第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他决定冒不测之险,直接向光绪帝书陈自己的变革思想,这就是石破天惊的《甲午条陈》。
《甲午条陈》中,光第提出的四条建言:
一是请皇上“乾纲独断,以一事权”,请慈禧太后“颐养天和,宁神谧志”;
二是请皇上对“吏治不修,军政大坏”等过失“下诏罪己,团结人心”;
三是请皇上“严明赏罚,以操胜算”,要求对李鸿章等十人给以处置或罢归;
四是请皇上“隆重武备,以振积弱”,要求开设“算学、制器、测量、管驾诸务”“多聘外国教师,分门传习”“兼募洋将训练,添设武备学堂”,要把东三省作为“根本之地,宜添设督抚,开办铁路,屯田诸政,移民垦土,转饷治兵”。
光第还在前言中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指出日、俄两国对中国的威胁,“今倭已形猖獗,恐俄亦隐然思逞”,请皇上“勃然发愤,内断于心,披览史册,鉴古今之成败,周知海内,酌中外之利害。然后为开创之规模,为继述之事业”。全文洋洋洒洒近三千字,充分揭露慈禧太后及其权臣是朝政腐败、国家衰弱的根源,展现他“师夷制夷”的革新思想和维新良策,体现光第在国难当头的责任担当和抗侮图强的变革主张。
按清制,拥有上奏权的官员是有限的。其中,在中央是各衙门的堂官(尚书或侍郎)、各军事单位的长官、谏台的言官和皇帝身边的词臣,在地方则为各省总督、巡抚、学政、提督及各八旗驻防长官。而司员士民等中下级官员和一般民众要想上书,则必须通过有上奏权的机构与官员代奏,代奏人还得确保所陈内容无“违悖字样”。无奈官阶为“刑部候补主事”的光第没有直接上奏权,只能通过刑部堂官代奏。因此,光第在条陈的开头和结尾提出请求,“为呈请代奏事”“敬恳堂台披阅,可否转为代奏,以备朝廷采择”“伏乞察核,据情代奏”,一连三次提出“代奏”,可见光第对上书皇帝的迫切。遗憾的是,“条陈呈堂时,各堂官均失色推诿,互相规卸”,代奏条陈之事竟然不了了之。对此,光第惊呼“世道人心颓败已极,可骇可痛”,内心已出离愤怒至极点。
文图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论坛上,马化腾发表主旨演讲。在腾讯迎来20岁生日的2018年,马化腾做出了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