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荣
我的故乡在川南山区,一座横亘于长江南岸的偏僻村落。记忆里的村庄是清一色的茅草房,田地里是枯黄的庄稼和稀稀拉拉荷锄耕种的村民。我家的三间茅屋孤零零地立在村北山坡之上,每到冬天,凛冽的寒风从透风的墙缝溜进来,我瑟缩在昏暗的油灯下做作业,那时多么希望住上一间不漏风的屋子呀。那些年年景不好、庄稼欠收,每年有三个月只能靠着红薯和野菜果腹,日子艰难。
母亲时常安慰我们说:“日子总会好起来的,等到生活好过了就盖新房子,暖和又舒适。”在那段生活拮据的岁月里,住上暖和的新房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1980年实行包产到户,我家分到两亩水田和坡地,母亲种了水稻和红苕,外婆还在房前屋后种上南瓜、丝瓜等,母亲教完书后就忙于田间地头庄稼的除草施肥,把几亩地的庄稼伺弄得一片春意盎然。秋收时打了2000多斤稻谷,堆了半间屋子的红苕,母亲又养了猪鸡鸭,日子渐渐地好起来。到了第二年,母亲开始考虑修建瓦房,每次去县城都要买回几根椽子,在乡里的砖瓦厂挑回几十片砖瓦。等到建房材料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母亲请来匠人开始建瓦房。新房于一个月后落成,那天我放学回家围着瓦房转了好多圈。母亲请了生产队的村民吃饭庆祝,那一刻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候。母亲说,要不是国家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让我们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恐怕这辈子都建不起瓦房,所以说还是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呀!
那天我看见母亲面带微笑给乡亲们敬酒,我也第一次放开量吃上了香喷喷的猪肉。大伙都为这渐渐红火起来的日子举杯庆贺,开心的话语在宽敞的院子里久久回荡……
这之后,村庄里的砖瓦房如雨后春笋一样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家家有了余粮后,就开始发展养殖业,青壮年在农闲时开始外出打工挣钱。通往县城的村道上,每天都是抬着肥猪挑着粮食到县城赶早市的村民们,村里又在大坪山建设果园,县里的“村村通工程”把公路修到村子。路修好了,方便了村里人出行和土特产的运输贩卖。村里人又逐渐建起了各式各样的楼房,公路两边开起了便民商店,父亲退休回家后把瓦房拆了,建起一楼一底的楼房,还将屋后半亩水田改成水塘种了莲藕养了鱼。
几年前我回家探亲,陪着年事已高的外婆在种满花草的院子里晒太阳,给外婆摆外面的新鲜事,外婆咧开没牙的嘴笑着说:“你看我们村子变化也大着呢,几辈人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都实现了呀,这好日子外婆赶上啦!”看着外婆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我突然又想到外婆当年在风里雨里拼命挣工分的情景,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我希望外婆能够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她这一生为我们这个家付出太多,应该好好地享受这越来越好的生活。
故乡老屋的变迁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乡村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改革带给农民的实惠,勤劳的乡亲们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收获,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福。
我站在大坪山的荔枝园里,望着这片生养我的黄土地,望着绵延在小楼之间金黄的稻谷,望着依然耕种在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还有那些长眠于此的我的亲人们,我的眼里噙满泪水。这是我的乡土,是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我的这些不论日子有多难多苦都没放弃追逐好日子的亲人们,坚守着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坚信党会指引着我们走上一条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坚信有一天会住上宽敞舒适的好房子。此刻,我又听到小学堂里传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这歌声在冬日的阳光里飞翔,穿过青翠的树林,越过潺潺流淌的溪流,飞向远方……
新闻推荐
新版《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正式实施 沿海和内河主要通航水域全面纳入排放控制管理
本报北京1月1日电(记者杜鑫)自1月1日起,新版《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我国沿海和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