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于婷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拓展了优秀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为节日文化增添了新元素和新活力。但在这其中,有一个现象却不能被忽视,即外来“洋节”的风靡。比如,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一到了这些节日,城市里被玫瑰花、圣诞树点饰,人们的热情很高,有的学校还会以节日主题组织一些校园活动。反观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乞巧节,不少人对此显得比较淡薄,许多曾经常见的节庆活动也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传统节日“不够洋气”的观点。
针对传统节日文化保护,2006年,《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七大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复建传统节日大框架。从2008年起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假期。2017年,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节日中蕴含着共同的文化底色,是提振文化的有力抓手。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的交流交融,对于外来文化也不能一味地排斥,要摈除主观偏见,全面正确的看待。在文化交流的同时,我们也应重视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更久。庆祝节日的内容、方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可融入新颖有趣的现代元素和科技手段,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活动,鼓励全民参与,让每个人在参与中学习感悟,提升认同感,自觉成为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和传播者,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增强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让传统节日文化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新闻推荐
北京日报客户端12月29日报道,昨天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决定,递补王国丰、宋宇为市委委员。王国丰,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