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放管服”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然而,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据新华社调查发现,一江之隔,通勤车在甲地顺利通行,在乙地却必须办证,否则罚款;审批项目,甲部门说需乙部门先出证明,乙部门说需甲部门先出证明;上级部门说不许收费,下级部门说其实还是要收一定费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策“打架”现象,导致企业无所适从,并增加了运营成本。
在行政审批上,中央要求把简政放权当做“当头炮”,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全面清理法律无据的“红头文件”,为“放管服”改革扫清障碍,更好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行政惯性,在简政放权之后,许多基层办事部门实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是习惯“按兵不动”,按照“惯例”办事,为固化局部利益而出台各种地方性政策。这些“土政策”新旧交替,政令不统一,各自为政,难以衔接,与上级政策有冲突,甚至完全相悖,以致群众的合理诉求在审批部门屡屡碰壁,束手无策跑断腿,最终使简政放权形同虚设,改革的红利被稀释。
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有关部门搞“土政策”缘于一种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他们只关心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对于如何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则毫不关心。他们高喊“我的地盘我做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得按照我的规矩“照章办事”,至于是否合法合规,则不在其考虑之列。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地推行简政放权,但是个别地方、部门却对中央的政策和部署阳奉阴违,私自对政策“加码”,执行政策时变形、走样,在管理空白的新兴领域自搞一套……凡此种种,部门政策之间难免相互掐架,一盘散沙。政策“打架”,只会让群众受累,企业埋单。
破除政策上下不一的弊病,就必须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政府信息共享,明晰权责清单,提升监管效能,加大监管惩处力度,让本位主义无所遁形。
改革步入深水区,意味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啃硬骨头。“放管服”改革毕竟会触及地方政府、部门的切身利益,会让一些地方和部门感到阵痛。一些单位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的状况无疑成为改革的痛点难点。然而,“拦路石”不清,改革难以前行。唯有坦然承受改革的阵痛,彻底清除地方、部门的本位主义思想,才能让改革释放更多红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新闻推荐
新华社重庆电(记者李松)冬季是幼儿感冒的多发季节,不少小朋友会因此出现流鼻涕等症状。相关医生介绍,不仅是感冒,其实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