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推送了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从直播屏幕的两端:成都七中和近千公里外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禄劝第一中学,人们看到了技术抹平教育鸿沟的可能。随着文章的刷屏,舆论场也激荡出许多正反方向的讨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出有关直播班与城乡教育的若干数据,从中发现:虽然已有研究证明直播班是有效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与升学率的手段,但仍有其他因素在发挥作用,横亘在城乡间的教育鸿沟仍然有待填平。
一、“七中模式”不是新鲜事
这可能是人们第一次发现远程教育能给贫困地区学生带来这么大的可能性。其实,成都七中网校在2002年就已成立。据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在今年9月所述,目前云、川、渝等八省一市的 245 所高中学校,每天7万余名学生实时与七中城乡异地同堂,7000多名远端学校的教师与七中教师全日制地开展协同教学。
如果再把范畴放大一些,从直播班到网校,中小学的远程教育在中国已发展了20多年,几乎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第一所网校在1996年就已诞生,只是刚开始时,网校的教育内容实际上都是以文档的形式来呈现。直到2001年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陆续出现了网络视频课。
在这些如雨后春笋般萌芽的网校中,北京四中网校和成都七中网校先后尝试了不同的网校运营模式,各自走出了一条道路。
“北京四中模式”提供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在线资源,学生自行安排学习进度。而“成都七中模式”则是直播课堂,这一模式缺乏学习的灵活性,但对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生来说,该模式能够更好的提供学习过程的严格管理和实时指导,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得到更好保证。
二、在研究中确实有用的直播班
那么,严格的“七中模式”效果怎样?
冰点周刊稿件中提到了一个辉煌的数据:“16年来,7.2万名学生——他们称之为“远端”,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但随后有参与过直播班的网友开始留言称效果并未有如此显著。
一项由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远端学生加入直播教学后会在第一学期会因不适应而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 , 但适应后成绩会得到提升。经过三年的直播教学, 直播班学生成绩整体进步明显, 成绩提升明显优于平行班, 与成都七中本部班差距逐年缩小。
除了学业成绩,因为直播班的存在,远端学校直播班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综合素养等方面也得以提高。
在1630份来自远端学校直播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有46.0%的学生表示通过直播教学学到了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有47.6%的学生表示对学习充满信心,遇到问题都有信心解决;有19.1%的学生表示直播教学这种方式使他们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了解到发达地区的情况。
三、少被提及的高校政策倾斜
文章中颇受关注的是远端学生成绩的提升,但文中未提及的是高考招生方面为贫困地区学生所做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数据,从2012年到2017年,针对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所招录的人数,已是2012年的6倍多。
2015年4月1日,教育部下达关于做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两周后,北京大学启动“筑梦计划”,招收优秀农村学生。接下来更多的名校推出了面向农村学生的单独招生专项计划,像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复旦大学的“腾飞计划”、上海交通大学的“思源计划”令更多农村学子得以进入中国一流高等学府求学。
四、横在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
2013年,北京大学首次公布本校农村生源比例为14.2%,这一比例较2012年增长了1.7%。但是,在1978年到1998年间,北大农村生源比例曾大约在20%-40%之间,但在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下滑,2000年至2005年,北大农村户籍新生的比例在10%-15%之间。虽然这一变化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但农村孩子上升途径似乎进一步缩窄了。
2015年吉林省的一份抽样调查在考虑城乡人口差异的前提下比较了入学机会差异。结果显示,城镇子女大多获得了重点本科院校的入学机会,农村子女则更多进入了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就读。
目前,从师资学历水平上来看,教育统计年鉴显示:城镇的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较乡村同等学校稍有领先,但差距并不巨大。差距比较明显的地方,是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上。大部分的城镇小学老师的学历在本科以上,但大部分的乡村小学老师的学历是专科学历。
而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上,据华中师范大学韦妙博士论文《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湖北省八市的实证调查》一文所述,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信息化办学差距越来越小。
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提到了农村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而不用”的情况。作者实地走访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许多老师在访谈中表示不会用或者用不上设备的一些新功能,或者一些新型的设备结构复杂,维护不便,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作者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达2000多亿,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了农村学校,而持续的投资,并没有带来农村教育质量的有效改善。
技术抹平教育鸿沟给人带来希望,但远端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仍需要更多人关注。在投资教育信息化之外,如何将教育硬件用起来、用好也格外重要;就像故事中,远端的老师们兢兢业业的辅导也是重要的一环。
新闻推荐
新锐观察□江西朱丹小荷刚满16岁,做线上“福利姬”却已有两三年时间。“福利姬”指那些穿上动漫角色衣服模仿二次元人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