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因小事请假休息;在没人要求的情况下常年主动加班加点直到“分外事”做好;每发现一处生产工艺、设备出现问题时便想方设法修理改造……10多年来,公司有了难完成的订单和任务,总会先想到他,他也总会不怕困难,挑起担子,冲锋在前。
他就是“全国优秀农民工”、福建杜氏木业集团的员工杨龙平。
有人用“疯狂”来形容杨龙平对待工作的态度,但于他而言,这些都只是他一个普通人尽职尽责、不断寻求超越的自我追求。
新工人变成“技术厂长”
杨龙平刚到公司时,企业的生产流程、用工管理都相对“粗放”。“刚来时我被安排到设备调试岗位,好几天没活。看到包装车间返修的东西多,我便主动去帮忙,帮了几天发现问题出在组装时没能把好质量关,又到组装车间去帮忙。”说起“疯狂”的开端,杨龙平笑言,“他们看到我手脚快、修得好,都喜欢找我帮忙修问题产品,还有人看到我去便叫‘救命的人来了’。”
杨龙平老家在四川宜宾,只上到初中就离开了学校。受做木匠的父亲影响,他从小就爱做手工,15岁便跟随父亲学手艺。入行后,他肯钻研,勤练习,没几年就练就了木工行当的“十八般技艺”,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做过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杨龙平来到福建做工,2003年进入当时还未改名的杜氏集团。
那时,公司的生产厂房正在建设,条件简陋,又值炎热天气,原本可以轻松的杨龙平却因主动揽活,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只要有活没干完,只要还有人在现场,杨龙平就在现场,哪怕任务完成,他还是会等着看有没有新出现的问题。
看似“付出”,实则“收获”,主动揽活让杨龙平很快成长起来。从备料到油漆、组装、包装等所有宠物、园艺产品生产加工的工序,他仅用了5个月时间便全部熟悉,并被当成“最管用的师傅”。
5个月后,设在故县的公司新厂建成投产,他理所当然地由一位工人转身变成了“技术厂长”。
做师傅带好团队
“生产现场就是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只要多看多想,总会有好点子。”他对徒弟们这么说,也是这么做。多年来尽心尽责地“传帮带”,杨龙平为公司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
“一个人技能再高,毕竟力量有限,把经验总结出来,传授出去,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提高,事业发展才能更快。”杨龙平深谙此理。
在公司,杨龙平被大家称为“师傅”,主要负责技术。他也经常被派出去学习,回来后进行传授。只要在技术上遇到难题,大家都会第一个想到他,他也有求必应。如今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了有着数十个车间部门1000多名员工的大型民营企业,他却仍然忙上忙下。“周末原本是休息时间,他也要到公司转转,‘忙得不亦乐乎’。”熟悉他的员工说。
当师傅,杨龙平手把手地教,管理上,言传身教,带好队伍。他还组织技术骨干搞创新发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研发团队已拥有1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到数千万元。
2005年,公司提拔杨龙平为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让他负责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2012年,他被公司提拔为厂长;2013年,他获得“涂装高级技师”称号,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
想尽办法搞发明
烧膜、刷胶、火烧、粘板、打码钉、火烤、滚平……一直以来,粘贴油毛毡都需要7道工序、8名工人,要花费半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天下来也只能完成500多张,还不能保证质量,远不能适应订单生产需求。这一直是公司的一个瓶颈,技术人员多次研究想改进工艺都无功而返。
偶然的机会,杨龙平在一次踩到沥青后“悟”出:是否可以以“用好火候直接粘贴”的方式改革工艺?他的想法得到企业决策层的认可。就这样,以他带头组成的研发团队开始尝试滚桶烧红加热、水箱控温、钨丝灯加热等方法。然而,半年时间过去,这一问题仍没有解决,大家心灰意冷,认为无法取得成果,团队在得到公司许可的情况下“散伙”了。
“我不相信会解决不了这个火候问题!”杨龙平不死心。他利用空闲时间反复琢磨、调控。就这样,又捣鼔了两个月的时间,利用液化气管配合空气管加热控温粘贴油毛毡的革新工艺成功了。
“太感谢杨师傅了!”运用杨龙平改进的粘贴油毛毡工艺,工人们一次只需3个人,1分钟就可以完成粘贴,一天可以完成1000多片,且质量更可靠。工人们一直以来的烦恼没了,活变得轻松、高效了。这一革新一年就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上百万元。
10多年来,杨龙平几乎每年都有好几项小改革、小创新,他个人单独完成的技术革新项目就达到30多项,当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突破千万元。在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还降低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提高了产品质量,推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向前发展。
新闻推荐
新京报讯(记者冯静)12月11日,市场监管总局官网通报2018年智能坐便器、空气净化器、电子门锁等3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