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1716-1797)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质朴、生动,字字见真性情;创意、别致,句句生新意趣。作品合仄了袁枚关于“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的追求,堪称描写儿童诗词的上层之作。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江浦等县知县,为官勤政,奈仕途不顺,四十岁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去世,享年82岁。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传世之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可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所见》,其实是诗人旅途中的一次“偶见”:一个放牛娃骑坐在黄牛之上,他的歌声嘹亮,振荡在道旁成阴的树林里;此时,他听到了知了的鸣叫,便想去捕捉它,忽然闭口不唱,跳下牛背,立到树下……通常对这首诗褒奖之处多指它对小牧童神态的描写:一是“骑”,表明了他悠闲的姿势和得意的神情;二是“歌”,呈现了他快乐的心情,同时也形容了那“振林樾”歌声的清脆与高亮,有些不同凡响;三是“捕”,尽管动作处于将来时,但儿童的顽皮之心和好奇之意在想象之中、情理之内;四是“闭”,反映了他的聪明与机智,若不果断闭口,“振林樾”歌声一定会吓跑林中的“鸣蝉”;五是“立”,既有平心静气的状态,又有未雨绸缪的准备,含有谋略的成份,很合孩子的心中“小九九”。全诗几近白描地将牧童由响而静、由行而停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仿佛是邻家那不见就想、见了又烦的小男孩。
袁枚是位个性鲜明的诗人,严迪昌在《清诗史》中概括他为:“不耐”,即: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庶吉士散馆,以习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乞养时年仅三十三岁,后再铨选知县,未及一年复归。如此“不耐”之人,所见牧童之天然、之快意,必有感触,也定会与众不同。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所见》,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牧童”坐“骑黄牛”,本就有被驮着行走、高高在上的快意与自由,心舒了、歌起了,实在是快活,直至歌声嘹亮得在道旁的林阴中穿行、回荡。此时,林中的知了也在鸣叫,“牧童”生出了“意欲捕”的念头,怎么才能达到目的呢?于是“忽然”——是的,是“忽然”,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他先是“闭口”,将自己歌声当即卡停,否则此“振林樾”会震惊了彼“鸣蝉”,心想便会落空;紧接着是翻身下牛而“立”,要翻无声息、要立地而稳、要静候待行……“闭”得及时、“立”得果敢,那只鸣叫的蝉自然不察、顺然被捕捉。
因此,《所见》传递的人性之光,即:机遇和挑战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只隔着一层薄纸,每凡此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与行动,决定着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筑室道谋……只会错过良机,与成功背道;当机立断,才是上策,也是气魄和能力,需要锤炼方可得。
新闻推荐
■韩小乔近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号码携带工作的整体部署,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五省(市)各运营企业推出新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