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霞
儒释道相互交融共处,这是庐山包容的文化心态的体现。在庐山,最能体现这种文化包容心态的,莫过于东林寺、简寂观和白鹿洞书院了。
始建于公元386年的东林寺,是禅宗六祖慧远弘扬佛法的所在。公元381年,慧远来到庐山,后驻锡东林寺30余年。慧远是一位胸怀博大的佛学宗师,儒释道兼擅,《高僧传》谓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在庐山,他以“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的开放文化心态,促使儒释道和谐共存于庐山,同时他也是“善属文章,辞气清雅”的文章圣手,有《庐山记》和五言山水诗《游庐山》传世。慧远之后,庐山佛学大盛,唐朝钱珝有诗为证:“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几十年后,庐山又迎来了道学宗师陆修静。他在金鸡峰下创建简寂观,修道传教、整理经典,一时道教勃兴,简寂观成为南朝庐山最大的道观。一千多年后,有一个叫商盘的清朝诗人来到庐山简寂观,睹观思人,思绪翩然,写下一诗“演经捣药已无踪,古观丹崖翠壁重。要识庐山先辈面,含情一抚六朝松。”
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南唐中期建于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南唐时初为“庐山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北宋太宗皇帝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造访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师讲学,开辟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许多学识渊博胸罗锦绣的饱学之士从这里走出。夫子亲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此后,白鹿洞书院名动天下,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来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东林寺、简寂观、白鹿洞,慧远、陆修静、朱熹,一佛一道一儒,三座文化高峰并峙千年,代表着庐山博雅兼容的文化品格。
两晋南北朝以降,庐山的文采风流,庐山的学术氛围,庐山的空灵禅悟,倾倒了众多文人,以致连云踪萍迹的李白,也曾萌生在庐山结庐的念想。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春,李白和妻子宗氏一起来到庐山,时值安史乱后,战乱使曾经怀抱“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济世安邦之志的诗人身心疲累,他在庐山安顿了自己,在此恋花迷石,观瀑览胜,得山水之乐,在山水间疗治心灵的创伤。尤其在他登临庐山东南五老峰,尽览九条大江浩荡东流的壮美之后,欣然发出了“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的朗吟,表达了隐居庐山醉卧云松的心愿,便在五老峰东侧屏风叠结庐归隐。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山水情缘,足以羁縻“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太白那颗自由无羁的诗心?自从他二十五岁离乡东游,三入长安,西至秦陇,北至燕赵,东游齐鲁,南到吴越,晚年还长流夜郎,许多名山奇峰上都留下了他潇洒飘逸的身影,却也只是吟赏烟霞,未做长久驻留,为什么独发归隐庐山之想呢?仅仅是庐山无与伦比的山水之美吗?毋庸置疑,庐山在李白眼中,的确是唯美的,他赞叹说:“余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后来太白因永王李璘事件牵扯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公元760年从江夏(武昌)往浔阳(九江)重登庐山。四年之后的重逢,诗心更加伤痕累累,而庐山的明湖秀色依然,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他在诗中倾心描绘庐山的明秀和壮美,“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此时的太白,年逾花甲、理想成灰,心意阑珊,面对庐山的瑰丽壮美,更觉人生无常,唯有卧松云、访仙踪,寄情山水之间,追慕古人风范。而庐山,正是这样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山,它敞开怀抱接纳了诗人孤独的心灵,成为太白的精神故乡。
庐山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召唤着许多太白这样清洁美丽的诗心。当年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来到庐山,暮春四月,山下花事已了,而花径湖畔却满目桃花灼灼,点亮了诗人的眼睛,芬芳了惆怅的诗心。诗人惊喜发清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如今,花径畔草堂前,白居易依然在拈须沉吟,也许他那颗玲珑诗心,还会流淌出关于庐山的千古绝唱。
庐山上到处有诗人雅士们潇洒倜傥的身影,看过了白居易,又碰见了从黄州贬所回京的苏轼。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神宗驾崩后高太后执政,发起元祐新政,召还苏轼。面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旖旎风光,苏东坡挥毫写下了《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磨难让文心锋芒微敛,多了洞察世事的圆融和哲思。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庐山的山水草木间都蕴藏着美丽的诗。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解放后,毛泽东登临庐山,在锦绣谷仙人洞瞻望庐山云海中青峰如舟如松、若笋似兽的美景,伟人思接千载、目尽八荒,发出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情隽语。
相同的庐山,不同的情愫,别样的境界。
庐山接纳了诗心,诗心点化了庐山。文化人格对庐山的妙笔点染,成就了庐山的盎然诗意;文化巨人对庐山的文化感悟,丰富了庐山的精神向度。
宦海浮沉归去来,此心安处是庐山。无论你是庙堂卿相,还是山野布衣,庐山都会接纳你,永远与你灵魂相依、心意相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余齐斌通讯员杨海波)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宝马展上,华菱星马发布了多款国六发动机和国六整车,表明具备了批量上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