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宋——从水浒看宋朝的犄角旮旯》作者:赵燕云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水浒传》中写到武松上景阳冈之前,在一家号称“三碗不过岗”的乡村野店里喝了十五碗酒。醉打蒋门神时,又搞过一回“无三不过望”。“望”,类似现在酒店外面挂的招牌,即他每见到一个酒店就进去喝上三碗。
《水浒传》中的酒具,大的有桶、瓮,中的有瓢、角、旋、壹、瓶、葫芦,小的有杯、盏、盅、樽等。经常看到“打两角酒”的说法。从缸里向外打酒用“角”,也称“提子”,分大角、小角,一般一“大角”一斤,一“小角”半斤。估计武松一定用的大角。
宋代喝酒高档些有时用觥,形如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也常被用作罚酒。一般都用盏,也就是酒碗。根据现有实物,北宋定窑烧造的酒碗一碗能倒两百毫升,即四两酒。以此估算的话武松在上景阳冈前相当于喝了六斤,打蒋门神时喝了三十碗左右,大约十二斤。
一看挺吓人,实则武松喝的应该是酿造酒,宋朝没普及白酒(烧酒)。而且白酒太贵,酒桌上推杯换盏热闹的多是黄酒、果酒、药酒。
所谓酿造酒就是将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让它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米饭都变成了酒糟,用酒筛过滤掉,放进坛子里密封起来,少则三月,多则十年。这样酿造出来的酒最高度数不超过五十度,一般度数在六度左右。
苏东坡有个学生叫张耒。据他自己说:“平生饮徒大抵只能饮五升,已上未有至斗者……晁无咎与余酒量正敌,每相遇,两人对饮,辙尽一斗,才微醺耳。”
晁无咎又叫晁补之,也是苏东坡的学生。按张耒的说法,当时爱喝酒的人一般只能喝五升,喝一斗的人很罕见。他跟晁补之两个人的酒量差不多,每次见面喝酒,俩人加起来能喝完一斗,而且还不至于烂醉。
唐朝一斗有六千毫升,宋朝一斗将近六千毫升,相差不大。六千毫升酒大约十斤(酒比水轻,六千毫升水有十二斤,六千毫升酒只有十斤)。
他们的老师苏东坡的量就很小了。据苏东坡在《东皋子传》所记:“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五合也就是半升,也就是他一天连一斤低度酒都喝不完,酒量可见不大。
宋朝政府极大地促进了酒类的生产和技术革新。宋人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纪事》等书,都对宋代酒业发展做了很详细的记载。《清明上河图》上面也绘有百姓当街沽酒,酒肆饮酒,瓦肆听唱饮酒的热闹场面。
宋代的极品美酒由大内酿造,皇家专供,绝不对外销售。宋代的宫廷酒也叫内中酒,比较著名的有:
蒲中酒,蒲中是指山西境内的蒲州,蒲州酒在北周时候就名扬天下,到隋唐时期经久不衰。
苏合香酒,北宋宫廷内的御用药酒,极为珍费。每一斗酒以苏合香丸一两同煮,能调五胜,祛腹中诸病。
鹿头酒,一般在宴会快要结束时才启封呈上。
蔷薇露酒和流香酒,南宋皇帝的御用酒。皇帝庆寿时,宫中供御酒名蔷薇露酒,赐大臣酒谓之流香酒。
长春法酒,这是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贾秋壑献给皇上的酿法,共用三十多味名贵中药,采用冷浸法配制而成的药酒。具有“除湿实脾,行滞气,滋血脉,壮筋骨,宽中快膈,进饮食”之功效。
这些御酒极其珍贵,民间很难得到。如有宫内人偷卖,一经发现,“刺配远恶州军牢城。”(《宋会要辑稿》食货52-2)。
普通老百姓喝的酒价格并不很贵。春天酿造,秋天出售的酒叫“小酒”。小酒分成二十六个等级,最低档的五文一斤,最高档的三十文一斤。冬天酿造,夏天出售的酒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个等级,最低档的八文一斤,最高档的四十八文一斤(参见《宋史》卷185《食货志1·酒》)。
王安石有诗:“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常闻鼓。”一百文钱能买一斗酒,估计也就是国营酒厂这种。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徽宗时开封麯院街酒坊的银瓶酒卖到七十二文一斤。羊羔酒(羊羔酒起源于汉魏,兴盛于唐宋,元时畅销海外,“色泽白莹,人口绵甘”,黄酒做法加肥嫩羊肉制成,故名羊羔酒)卖到八十一文一斤。
北宋的米价比较稳定,一般在三十文一斗,买一斤羊羔酒相当于近三斗米。当时一斗米八九斤重,三斗也就二十多斤,以一斤米三元人民币折算,三斗也不到一百元。
另外,苏轼在《洞庭春色赋》序言中提到黄柑酒:安定君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
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真柑,出洞庭东西山。柑虽桔类,而其品特高,芳香超胜,为天下第一。”历史上黄柑酒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今仍有生产。
新闻推荐
乌骨城城墙全长7527米。渊盖苏文画像。绘图/罗乐由于年月太久,石城结下斑驳的青苔痕迹。山下的烽火台,一呼百应。乌骨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