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苏轼的《木石图》: 为啥能值4个亿?

来源:西安晚报 2018-12-02 04:00   https://www.yybnet.net/

《木石图》画心部分苏轼画像米芾跋文

□文/林梢青

近日,佳士得香港2018秋拍“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专场中,备受关注的北宋文豪苏轼真迹《木石图》最终以4.1亿港元落槌成交,刷新世界古画拍卖纪录。

一时间,有关苏轼传世画作以及中国文人画的价值,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

那么,《木石图》凭什么能值4个多亿呢?

流传近千年的名迹

可谓一件划时代巨作

苏轼的《木石图》无疑是今年秋拍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佳士得以“划时代巨作——苏轼稀世文化瑰宝”来形容这件作品。今年8月,佳士得就在香港为《木石图》特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尽管此作没有苏轼名款,也存在一定争议,但因苏轼存世墨迹稀少,作为一件被载入教科书、流传近千年的赫赫名迹,大家依然对其表现出了非常的敬意。数月间,众多专家学者都不愿错失这件作品露面的良机,到现场观赏了作品。

《木石图》是水墨纸本手卷,画心长半米,描绘一株枯木,庄严屹立于形状怪异的石头旁,后人形容其犹有鱼龙起伏之势。全卷连裱共有五米多长,后附有米芾、俞希鲁、郭淐等人题跋。苏轼本来将手卷赠予润州(今镇江)的冯尊师,冯尊师遂邀请米芾等为作品题跋,士大夫俞希鲁(1278-1368)及郭淐(1563-1622)其后再为作品加上了两段题跋。从装裱方式和画作天地部分的幼细蓝线来看,目前所见的作品是明朝时装裱的。整幅手卷上共见鉴藏印四十一枚,分别来自南宋、元至明的收藏家。

此前,徐邦达、傅熹年、杨仁恺、薛永年、周积寅等学界专家的书籍与论考,均认同《木石图》为苏轼唯一的亲笔绘画,赋予其凌驾于其他传苏轼画作的高度评价。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过,华夏文化历经数千载的演进,登峰造极于宋朝。佳士得拍卖亚洲区总裁魏蔚说,“宋朝为许多人所迷恋,因为它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名士辈出。在众多名士当中,苏轼最为人们所熟知。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豪放、达观。他的诗词被吟唱至今,他的书画传世极少,能够在拍卖市场出现的画更是凤毛麟角,这幅《木石图》便是传说中百年前流失海外的苏轼《木石图》。”

稀世珍宝传承有序

苏轼对枯木怪石情有独钟

据悉,大文豪苏轼的绘画作品,如今传世的仅存三幅。其中之一是现藏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另一件《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次拍卖的《木石图》应是唯一一件流传于民间的东坡画迹,也是进入美术史教科书最多的一幅苏东坡的作品。

这幅作品传承有序。北洋政府时期,《木石图》和《潇湘竹石图》被著名古董商方雨楼购藏。此后,两件画作又被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买下。后来,《潇湘木石图》被白坚夫转让给了著名收藏家邓拓,由邓拓捐赠中国美术馆。大约在1937年《木石图》被日本人以超过万金的价格购藏,后证实进入到阿部房次郎爽籁馆。2011年中国美术馆曾举办过“50年捐赠作品大展”,展厅醒目位置摆放的就是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中国美术馆珍藏的这幅苏轼孤本价值连城。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宋代书法就拍出了几个亿,如果《潇湘竹石图》现身拍卖行,起价就会超过4个亿。”《木石图》上画怪石所用圆旋的笔触,和《潇湘竹石图》笔墨技法相同,由此也可证两画出自同一人之手。

《木石图》上并没有苏轼的名款,曾任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并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及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志愿研究员姜斐德博士认为,北宋时期绘者鲜少落款于作品上,《木石图》亦不例外,但此作中一方篆印——“思无邪斋之印”说明了本作品约莫创作于1090年代中期,苏轼花甲之时,“思无邪斋”为苏轼被贬官至惠州时之书斋名。苏轼中年之后仕途坎坷,数度被贬,甚至被捕入狱。在佳士得专家看来,他对枯木怪石情有独钟,在中国文化寓意中,枯木拥有多重意义,其中之一是绝处逢生,就如苏轼身处的境况——虽艰辛而依然茁壮屹立。

苏轼一生曾两次到杭州出任地方官,第一次是1071-1074年,当时他三十多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来杭州任通判(知府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官职),除了协助修治六井、组织捕蝗、赈济灾民以外,其作为并不是很大,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词。后来杭州老百姓更为熟悉的治理西湖和修建苏堤,是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的政绩,即1089-1091年在杭州任太守时所完成的。杭州人一直偏爱苏轼,所以有“东坡肉”、“东坡路”。有专家认为,《木石图》的创作也可能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任职期间,当时他50多岁。

开启文人画的先河

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佳士得艺术部主席JonathanStone介绍,《木石图》是一件重要的、珍罕的、历史性的作品:“苏轼是一个通才,他是一名学者、一个诗人、一个政客,也是一名艺术家。他在中国受到极高的推崇。”他的诗词不仅被吟唱至今,而且他首倡文人画,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观点。

华夏文化历经数千载的演进,登峰造极于宋朝。在众多名士当中,苏轼最为人所熟知。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作并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在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人生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修身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而来自英国的著名艺评家AlastairSooke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此画的意义:《木石图》令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成为重要的艺术主题,是苏轼“为艺术史带来的贡献”,这件作品开启了中国水墨文人画的先锋。宋代是中国艺术的巅峰时期,苏轼是宋代成就卓著的文人学者,他涉猎甚广,令人不禁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通才,而事实上,他比达·芬奇早出生四个世纪。

《木石图》具有文人画的风范,主要是因为这件作品与苏轼的官运有关。苏轼的人生颠沛流离,他按照当时身边所能见到的景致画出这件作品,所以它看起来和当时的宋代宫廷绘画有很大不同。苏轼并不刻意去描绘花鸟或雄伟的山水,迎合皇室的需要。他是按照身边所接触的景物,赋予它们一定的精神性。从他开始,竹子、石头甚至一棵枯树,都有了精神性的意义。当我们细细观察这幅作品时,你会发现,里面的干、湿、浓、淡的变化非常复杂,甚至于顺着石头的势可以牵扯到这棵枯树。整幅画的动态往右边走了以后,左边是不是虚掉了呢?他左边又补上了一些浓墨的小竹子,非常细腻。这张画是一张包容的、力量向中心集中的画作,是非常完整的。

书法家米芾题跋

双剑合璧绝无仅有

《木石图》作为现时仅存稀有的苏轼画作之一,加上著名书法家米芾的题跋,令此作更显珍贵。

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国际资深专家游世勋指出:“相信在历史上应该很难再找到第二件这样‘苏米合璧’的作品。苏轼的作品跟工匠画家或院派画家采用不一样的画法:从竹子和石头的转折角度,可以看到灵秀之气。线条看似简单容易,但其实变化多端。”他认为,《木石图》体现出了简朴自然的风韵,苏轼经常以石、竹和木入画,他将它们称为“三益友”,是他的精神启迪来源。

今天大家见到的是《木石图》的全貌,不仅有苏轼的笔墨,还有“宋四家”之一米芾的题跋。米芾集诗文、书画、鉴赏、理论、收藏于一身,是个艺术全才,宋徽宗时被诏为书画学博士,尤其书法最为出名。米芾书法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细线的走若游丝,重的部分又重如磐石。目前,我们能找到的当时宋代四大家苏、黄书法上的合璧,也就是《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苏、米在绘画、书法上的合璧,绝无仅有,非常珍贵。米芾自幼聪颖过人,6岁可背唐诗百首,8岁学书法。米芾的母亲曾经为皇帝接生哺乳,皇帝长大后不忘恩情,便在米芾18岁时赐米芾任秘书省校书郎。因非进士出身,所以米芾一生做的官职都不大,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书画艺术上。米芾对书法非常痴迷,个性怪异,他非常喜欢石头,经常称石头为兄。一次碰到一个很美的石头假山,竟在石头前揖拜行礼,称石头为岳父,所以很多人称他为“米颠”,其实米芾不是真颠,而是性情中人,世人不理解而已。

新闻推荐

有爱的新家 ——探访临汾红丝带学校

数学课上,同学们争相举手回答问题,可以完整背诵九九乘法表的同学有机会获得老师奖励的零食卡。11月28日,山西临汾传染病医院...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苏轼的《木石图》: 为啥能值4个亿?)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