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筷子里的中国文化

来源:都市女报 2018-11-30 14:13   https://www.yybnet.net/

东汉宴饮画像砖,案上置杯、碗、双著等

近日,意大利奢侈品牌DG在宣传视频中对中国筷子是“小棍”的暗讽及其辱华言论,激起了广大中国人的不满,导致它的上海大秀彻底凉了。不知他们是否了解,全球约有18亿人使用筷子,筷子不仅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筷子的使用更是打上了深刻的中华文化烙印。

古人认为筷子是奇巧之物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a),汉代时已称“箸”。《说文解字》中称,“箸,饭攲也。”攲在古人眼里是一种奇巧之物,不仅西方人觉得中国的筷子不可思议,就是古代中国人自己也觉得筷子的发明很绝。

现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后的文献中才较多出现,开始叫“快儿”、“快子”。被引用较多的说法,是陆容《菽园杂记》中有关时俗的记载。那时水上行舟之家讲究避讳,以吴中(今苏州)一带为甚,如忌讳“翻”、住”等字眼,于是称“幡布”为“抹布”,“箸”为“快儿”。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语》中则是另一种说法,他认为船家将“箸”称为“快子”,并不是“箸”与“住”谐音,而是“箸”与“滞”谐音。“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飞,久而久之便喊开了,“快子”按文字学规律,渐渐变成了“筷子”。古人使用筷子规矩多

在古代,吃什么食物时该用何种筷子都有说法。《礼记·曲礼上》是这样说的,“饭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饭时不能用筷子,而用匙羹吃。在羹里有菜的时候,才动用筷子——捞夹,即所谓“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

如何用筷子,可谓规矩多多。现在不时能看到的两人用四只筷子同时夹菜,这在古代是不允许的。古人认为这种动作叫“截筷”,与收纳骨灰时的动作相似,不吉利。古人吃饭时还忌让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针对死人的。人死后会在棺前放最后一碗“饭”,并将一双筷子直插饭上叫“供筷”,这样才停下筷子。因为这种忌讳,吃饭时是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的。

在正式场合,连筷子的摆放都要注意。如筷子横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食,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则将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表示“实在吃不下去了”。还有的地方,如果将筷子放在碗的左边,即表示已经吃饱。

这种民间用筷礼节,一般在熟人、平辈中间使用,不同身份、辈分之间要慎用,如晚辈不能在长辈“横筷”之前放下筷子。明初,一位名叫唐肃的大才子,万分荣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来“侍膳”,但因“拱箸”,即摆放横筷而遭朱元璋严厉惩处。明人徐祯卿笔记《翦胜野闻》中记述了此掌故:“(唐肃)食讫,拱箸致恭为礼。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结果,本因“失朝坐免官”的唐肃被定罪“大不敬”,罚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即所谓“罪坐不敬,谪戍濠州”一说。

归纳起来,民间关于筷子的禁忌有十多项:忌“三长两短”,两只筷子要长短一样;忌“仙人指路”,使用筷子时食指单独伸出不好,老北京称之为“骂大街”;忌“品箸留声”,不要将筷子在嘴里来回嘬;忌“击盏敲盅”,乞丐讨饭才会这样;忌“迷箸刨坟”,用筷子在盘里翻来翻去;忌“泪箸遗球”,夹菜时把汁滴在桌上或其他菜里;忌“乾坤颠倒”,两只筷子大小头颠倒;忌“定海神针”,将一只筷子插在盘里菜中间;忌“当众上香”,把筷子插在饭里送给同桌……

在不同场合用不同颜色的筷子,如喜事用红筷子,而丧事忌讳,要用白筷子,表示对死者的尊敬。一双筷子要同一色,如果用杂色筷,预示家庭不和。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北京在内,过去女孩子出嫁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总少不了筷子。这种风俗,一般认为出现于宋代,当时男女双方家长议定孩子的婚事后,女方父母一般都送盛水的坛子一对,内放活金鱼四尾,并附上筷子两双。其寓意是:金鱼,谐音“金余”,祝愿一对新人钱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筷子则有两种含义,一是祈子,取民间吉利语“筷子快子,快快生子”。在广东潮汕地区,至今仍有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喝桂圆汤的风俗,但吃桂圆不用汤匙,要用红筷子,意思是“快生贵子”。

另外,结婚陪嫁筷子还有希望小夫妻以后成双成对,永不分离之意。在陕北农村,男方迎亲时必带一只内装米的宝瓶,到了女方家后,由新娘的父亲把宝瓶里的米炒熟,用香和艾草把口封住,此举表示“相爱”。再取出一双红筷子,用红头绳拴在瓶口上,递给女儿,并对女儿女婿说:“你们要像筷子一样成双作对,永不分开,‘快快’活活过日子。”筷子从中国走向世界

关于筷子如何传播出去的,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商纣政权灭亡后,遗臣箕子带领子民来到朝鲜半岛时传入的。也有人认为,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置郡县期间(前108—前24),大批汉官员、学者、工匠和农民来此定居,筷子也跟着传到这里。

在筷子传入日本前,日本人几乎还在用手抓饭吃,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说古代日本人“手食”。通常的说法是,筷子在弥生末期由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由竹子加工成像镊子一样的东西,不像现在的筷子成双成对,日语叫“折箸”。此时,日本人用折箸主要是在祭祀活动中,所以被看做神器。而广大日本百姓仍旧“手食”。

后来,圣德太子以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出访中土。小野妹子为中原朝野上下使用筷子的进食方式所折服,就将筷子带回日本。公元8世纪时,箸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

除了东亚地区,17世纪明末清初之时,筷子还传到了欧洲。

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南京人沈福宗(1657—1692)和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应邀访问法国,受国王路易十四世接见。

在宴席上,路易十四还让沈福宗教他使用筷子。从这以后,法国宫廷和上层社会便将用中国筷子进餐当做时尚。接着英国、德国和荷兰等国也跟着效法。

康熙三十二年(1693),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派荷兰人伊台斯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两年后(1695)返回莫斯科,他们返国后,自然会将中国人进食的方式及使用筷子的方法讲给别人。

因此可以说,早在17世纪,中国的筷子就已通过中、欧双方人员交流传到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和俄国等欧洲国家。 (据《北京晚报》“国家人文历史”)

新闻推荐

一份作业十几个孩子课堂泪奔

这两天,杭州市大关苑一小四(1)班的孩子,做了份“让人动容”的作业——调查父母一天的活动,看看爸爸妈妈的时间都花在哪里...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筷子里的中国文化)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