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七医院)精神心理疾病早期干预科的王奕權副主任医师从基因技术、社会学、伦理学等层面进行了分析。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谁都想生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其实临床上为了实现优生优育也采用了一些基因技术,比如产前检查中的基因筛查,可以明确胎儿患某些先天性疾病的风险,从而尽可能减少对父母与孩子的伤害。要是能通过更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将把关的时间点前移,或许可以将对父母和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果纯粹从预防疾病来看,其实大家都能接受,主要还是担心技术越来越进步,以致破坏“自然法则”,将来的某一天可实现“定制完美宝宝”,而享受高精尖技术必定得支付高昂的费用,那么就会牵涉到社会公平。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家长孕育下一代的底线是生一个自己的孩子,遗传学看来,孩子的基因主要来自父母,如果一个孩子的基因跟父母的差异很大,从伦理上来说这孩子已算不上是这对父母的孩子,试问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花费重金和精力生一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呢?更何况,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风险不可预测,因此,相信绝大多数人会理性、慎重选择。
另外,王奕權觉得,对于遗传疾病,大家也不必过分悲观,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都是各自独有的存在形态,社会本来就需要生命多样性的存在。就拿精神疾病来说,梵高有精神病,假设在他出生前被消除了精神病基因,或者出生后做基因治疗,还会有画向日葵的梵高吗?所以,在如今还没有办法能很好地事先消除疾病的情况下,请大家坦然面对,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
据《钱江晚报》
新闻推荐
前不久在辽宁省博物馆新绘画馆“中国古代绘画”中展出了一卷古代纸本水墨人物故事画,全图共分八段,主要描绘了经筵会讲、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