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家意大利奢侈品牌的几条主题为“起筷吃饭”的广告,因片中的傲慢语气及模特用筷子的奇怪姿势引发巨大争议。小小筷子,看似毫不起眼,但是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离了它一天都不行。
人类进食采用的方式,世界流行最广泛的有3种: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南北美洲,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陆。中国人是用筷子群体的主体,也是筷子的创制者。
中国人使用的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物美价廉。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
很早以前就有筷子了
究竟是谁发明了筷子?我们早已无从考证。《礼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说的是先民把谷子用树叶包好,糊上泥再放入火中烤熟。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放进火灰中,不时地用树枝拨动,让谷物得到均匀的受热后再食用。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一根树枝逐渐变成了两根,树枝又被竹木代替,最原始的筷子就出现了。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是在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筷子在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筋。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我们用刀叉还要更早
其实,一开始我们中国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刀叉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骨质餐具是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新石器时代的人还基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对付肉食类最好的工具当然是刀了,所以聪明的中国古人就把刀最先应用于饮食之中。
只不过,当时人们把用于餐桌上的刀具叫做“匕”。现代人用的匕首原来产生的时候居然是用于饮食的。比如这个出土的青铜匕(图①),它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一是相当于勺子,二是相当于餐刀。
先秦的时候,这个“匕”其实就是从刀演变而来的,后来,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两个功能就分开了,形成了刀和勺。“匕”后来只代表勺子,这个字在古代也引申成美食、美味。我们曾把去世的母亲称为“妣”,甲骨文中“妣”就是“匕”,代表做饭的母亲。
餐具刀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着出现的就是餐具的叉子。在我国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它们出土的时候是在一起的,说明当时是成套使用的。到了商代,餐叉变为两齿,也小巧了(图②)。它和勺子和骨刀同在,表明当时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在我国商代的一些遗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这表明商代时刀叉是人们使用的主要餐具。
为何筷子取代刀叉
为什么用筷子取代刀叉呢?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
饮食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进食方式。以肉类为主食的西亚和欧洲大陆,餐刀始终是他们重要的进食工具,后来他们又发明了叉子。而以农产品为主、肉菜类为辅的饮食结构,奠定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肉类匮乏,于是用少量肉和菜烧出的“羹”,成为主要的菜肴。羹能够更好地让肉释放出味道,在肉类有限的情况下,将其切成碎片放进汤里,再用蔬菜补充。要灵活地夹取菜和肉,餐勺的功能并不能完全实现,而筷子可以方便地夹取菜肴。
也有专家认为,筷子的发明与面条有关。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实物——距今4000年的面条,或许让筷子的出现变得顺理成章。
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些古老面条保存完好,长而细,呈黄色,盛在一个倒扣的密封的碗中。科学家确定这种面条是用小米和高粱两种谷物制成的,小米是中国的本土谷物,在7000年前便被广泛种植。而现代北美和欧洲的面条则通常是用小麦面粉制作。
这个发现将面条的发明权交到了中国人的手上,从制作水平来看,面条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食品。但使用匙匕吃面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早已放弃了手抓习惯的先民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用骨箸食用面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同时使用匕和箸进餐,但箸的地位渐渐取代匕,却是在汉代开始的。而以汤饼为前身的面条,也是在汉代开始普遍流行的,到了宋代,面条已经发展出炒鸡面、笋辣面、卷鱼面等不同品种。或许,正是面条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让筷子成为人们的主要进食工具。
我们的筷子文化圈
筷子曾经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形成东亚地区使用筷子进餐的传统,并延续至今。
6世纪之后,中日之间交流频繁,日本使节多次前往唐朝学习中国文化。608年,以裴世清为首的中国使节团应邀访问日本。在欢迎宴会上,圣德太子按中国的方式使用箸招待了客人。
8世纪后,箸在日本逐渐普及,那时的箸在日本被称为“唐箸”,也就是来源于唐朝的意思。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对周恩来说:“总理阁下,日本的用箸习俗是由中国传入的,中国的筷箸给我国带来了既文明又方便的理想餐具,我要敬您一杯,感谢你们给我国输入了良好的饮食文化。”日本还对筷子进行了改良,并且发明了“割箸”,也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
然而,东亚地区之外的外国人见到筷子的第一感觉多半是新奇并且惊讶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记录了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时已切成小块,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夹开的。”
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使用筷子吃饭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或者东亚人的专利,美国每年都会从中国进口数千万双竹筷子,法国甚至还设立了“金筷奖”来表彰中餐及亚洲风味餐厅的出色经营者。如今,有3000年历史之久的筷子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发挥着它的作用。 (徐风)
中国人过去看一家人的筷子就知贫富。筷子越长,家产越殷实,原因很简单,大户人家吃饭菜多,筷子长了好夹住远处的菜。因为筷子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使用上,也有一些特别的禁忌。
1、三长两短
这说的是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中将筷子长短不一的放在桌子上,这样的摆放方式被称作“三长两短”,人们认为这代表着“死亡”,是大凶。之所以把长短不齐的筷子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过去人死后都要装进棺材,在还未盖棺之前,棺材整个的外观就是由两块短木板和三块长木板组成,这正是“三长两短”被视为预示“死亡”的原因。
2、仙人指路
所谓“仙人指路”,就是说用拇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捏住筷子,将食指翘起。在吃饭的过程中总是将食指伸出,就像是在指着别人一样,这在北京人的眼中就等于是在指责别人。有的人在饭桌上与人交谈时,也总是挥舞着筷子,用筷子直指着别人说话,这也是特别不礼貌的做法。
3、品箸留声
顾名思义,这说的是有的人习惯在举箸不定时将筷子放入口中,用嘴嘬筷子并且发出声音。这一举动无疑会引人反感,更是被视为是缺少家教,不懂礼数的表现。
4、击盏敲盅
当我们在街上看到乞丐,他们多数都是敲打着面前的碗盅,口中念念有词,敲击的声响再配上连连的哀告,才能引起路人的注意且得到施舍。古时的乞丐大多也是这样的形象。所以以筷敲击碗盘的行为,被看做与乞丐的做法无异,代表着贫穷、下贱,是令人不齿的行为。
(张楠)
新闻推荐
召开动员部署会、制定本单位“招商引资百日大会战”实施方案、成立工作小组……“招商引资百日大会战”在兰州迅速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