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顺利贯通。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昨日上午10时16分,京张铁路控制性工程清华园隧道顺利贯通。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是全线唯一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是北京目前盾构直径最大的隧道,也是国内穿越城市核心区、穿越地层最复杂、重要建筑物众多的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隧道。
清华园隧道长6020米,位于新建京张高速铁路一标段,从DK13+400处开始从地上进入地下,依次下穿学院南路、北三环、知春路(地铁10号线)、北四环、成府路、双清路,于DK19+420处出地面。
目前,京张铁路工程建设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预计2019年底全线贯通。清华园隧道的贯通标志京张高铁北京市区段全面进入站前工程收尾阶段,为北京北站和京张高铁同步开通奠定了基础。
亮点1
与4条地铁线并行下穿或交叉穿越
清华园隧道穿越海淀区学院南路人口稠密区,风险源十分密集。与地铁10号、12号、13号、15号线长距离并行下穿或交叉穿越,还穿越北三环、北四环等7条主要城市道路、88条重要市政管线,穿越特级风险源3处、一级风险源80处,是目前国内城市核心区穿越地层最复杂、重要建(构)筑物众多的高铁单洞双线大直径高风险盾构隧道。
最小净距3.4米侧穿地铁13号线,最小净距0.8米上跨地铁15号线,清华园隧道施工组织风险多、标准高、难度大。
项目总工程师陈爽介绍,下穿被评定为“特级风险”的地铁10号线时,与其净距只有5.4米。经过计算和专家论证,给出的沉降变形控制值在3毫米以内,通过智能控制中心的精准预测和实时修正,最终建成时将沉降变形控制在了0.8毫米,对10号线基本没有影响。
亮点2
盾构机开挖断面高度超4层楼
据项目总工程师陈爽介绍,高铁从北京北站出发行进700米左右后开始进入隧道,在行进2700米左右达到隧道最深处,距离地面约42米。
他介绍,工程采用两台世界上最先进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盾构机开挖直径12.64米,断面相当于常见地铁隧道的4倍,比4层楼还高。
“盾构机采用常压换刀技术,实现盾构易损刀具安全便捷更换,提高作业安全度和作业效率;引进和开发多套泥浆处理设备,全面解决黏土地层掘进中大量废浆处理的难题,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的绿色、环保施工要求;首次实现了轨下结构及附属沟槽全预制拼装,同步施工,大幅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改善了作业环境、减少了施工污染。”陈爽介绍道。
亮点3
智能控制中心助工程提前1个月完工
据中铁十四局项目部盾构经理赵斌介绍,本次项目根据地质情况联合研制两台世界上最先进的泥水平衡盾构机,借助全国首个大盾构智能控制中心,成功应用BIM技术、三维可视化监控、盾构云平台指挥、自动化监控量测等措施,实现了智能模拟、精准预测、提前预警、实时修正,克服了盾构超浅埋始发接收、超近穿越重要建(构)筑物等难题,确保了施工安全。
京张公司董事长马侃彦介绍,清华园隧道盾构施工实现月均掘进245米,用11个月实现了隧道贯通,比计划快一个月完成工程。
“今年11月1日,京张高铁已经开始了全面铺轨,后续将进行八达岭隧道的掘进工程,明年9月1日开始全线联调联试,确保明年年底京张铁路全线开通。”马侃彦称。
■相关新闻
京张高铁路基工程已完成99%
目前,京张高铁建设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路基工程已完成99%,隧道工程正洞开挖已完成94%,桥梁下部结构、箱梁预制及架设全部完成。其中北京段控制性工程二站(八达岭长城站、清河站)、三桥(康庄特大桥、南口特大桥、西二旗特大桥)、四隧(八达岭隧道、居庸关隧道、南口隧道、清华园隧道)整体进展顺利,三桥、三隧(居庸关隧道、南口隧道、清华园隧道)已完成土建施工,车站建设正按计划实施。
北京市住建委铁路建设协调处处长贺毅介绍称,沿线电力迁改工程按施组编排推进,计划2019年5月迁改完毕。目前27处电力迁改方案均已稳定,21处已取得规划批复,影响工程施工亟须迁改的11处采取永久或临时的方式均已完成,计划今年年底还将完成8处电力迁改。
■背景
京张高铁共设10站正线全长174公里
京张高铁是国家规划实施的“八纵八横”京兰通道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重点配套交通基础设施。正线全长174公里,共设10座车站,分别为北京北站、清河站、沙河站、昌平站、八达岭长城站、东花园北站、怀来站、下花园北站、宣化北站和张家口南站。
其中,仅北京北站和沙河站为改建车站,其他8座均为新建车站。10月16日京张高铁第一大站——新建的清河站主体结构正式封顶。
据了解,京张高铁和百年京张铁路起点和终点均为北京和张家口,两条线路“交叉并行”,交叉点为清河站。
据了解,老清河站站房,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距今已有110多年历史。在清河站建设过程中,老站房整体位移了84.5米,待工程完工后,将会移至新站房旁作为博物馆永久保存。届时,这里将成为京张高铁与京张铁路唯一一处新老站房同站同框的车站。
新京报见习记者马瑾倩
新闻推荐
新华社沈阳11月20日电(记者汪伟)在机构改革中将资源服务管理更多放在基层,压减省市编制,充实到各个乡镇;把财政增量最大限度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