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74人完赛,96%完赛率,693人“破三”创造纪录,936人“破四”……在大雨中落幕的2018上海国际马拉松给中国跑圈留下了这样一组数字。
相比这份华丽的成绩单,数万名参赛者对于上马的评价更有分量。热情、美丽、周到……这是在完赛的数万名跑者中,被提及最多的三个关键词。
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马拉松之一,上马正用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跑者,传递属于上海的城市马拉松精神。
跑者眼中的上马:热情、美丽和周到
“这是我第3次参加上马,我跑过全球很多其他城市的马拉松。上海马拉松是世界上最美的马拉松之一。”
外籍跑者Micheal在中国同事的说服下第3次踏上上马赛道。他曾参加过新加坡、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各种路跑赛事,但上马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终点前的加油助威声。
“一路上观众都非常热情,他们冒着雨给我们加油,这很感人。特别是终点线前,每一位志愿者和观众都在呐喊,非常震撼。”
一条美丽的赛道上,无数热情的观众为跑者助威,这样的赛事谁不想体验?这也难怪今年的上马有137965人报名,而中签率是可怕的27%。
“为了上马我费了不少劲,刚开始没中签,后来通过赞助商点赞活动才拥有这个名额。” 36岁的王双峰差点就和上马擦肩而过,“所以我特别珍惜,我特别喜欢上马,办得特别棒!”
王双峰是来自山西太原的转业军人,第一次参加上海马拉松,最终以3小时28分35秒完赛,他也在这条赛道上如愿创造了自己的PB。
说起上马的“软实力”,王双峰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一路上,急救、志愿者服务都非常周到,天气这么冷,下了这么大的雨,水站里他们还给你喊加油特别热情。”
自辽宁锦州的68岁跑者程正钢是上海马拉松的常客。2006年,他因癌症切除了胃部的五分之四,被圈内跑友称为“癌症铁人”。
今年是上马陪伴这位抗癌斗士的第六个年头,提到上马,他同样赞不绝口。
“从领物品开始就不用愁,到哪都有志愿者,都会和你说得很明白,比赛手册一看全明了。早上坐地铁到外滩这来,哪怕就头一次来也能够很清楚找到位置。”
这座城市有他们热爱的跑步氛围
上马的魅力,还体现在她的速度上。上午9点50分,距离比赛鸣枪接近3个小时,已经有接近300位跑者顺利完赛。
终点处,一位名叫伏凡巧的阿姨正在为身边的跑者打伞遮雨。
“这位跑者我不认识,我是给他打伞的。因为我爱人也跑马拉松,还没回来。我看这里雨下太大了,想让他少淋一点雨。”伏凡巧完全是出于热心,希望能为跑者们做一些事。
伏凡巧阿姨。
这几年,伏凡巧明显感到上海人的跑步热情急速蔓延,她丈夫正是其中一员。
“(丈夫)今年52岁了,他全国各地跑。现在全民健身,他也带动他单位的职工一块跑,也组织一个团。你看,人只要一健康干什么都好、对生活啊、家庭都好。我也主张小伙子、小姑娘都去室外跑一跑。”
跑步的魅力,只有参与的人才能体会。刚刚大学毕业的林国,就在上马他找到了这种归属。
因为拥有公司的名额,一个月半以前,25岁的他决定开始训练参加上海马拉松。冲过终点线时,他兴奋异常,因为他也在这条赛道创造了PB。
“远超预期了,(成绩)四小时嘞!以前只能跑20公里,之后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和很多上班族一样,工作的压力只能让林国在跑道上得到宣泄,“整天像齿轮一样。当你开始跑步并跑到一定程度后,你会发现你就是你自己。你会按照你的意识在跑,灵魂是自由的。”
来自新西兰的Sam。
和林国一样,来自新西兰的Sam见证了这座城市跑道上的活力。
“我以前讨厌在上海跑步,但现在觉得在世界范围,这是我生活城市中跑步氛围最好的,尤其在外滩附近。所以,我一踏上赛道就很兴奋,迫不及待想要冲过终点。”
上海,努力地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适宜的跑步环境。
在最新发布的《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中显示,仅2017年,上海市就新建了173条市民健身步道,健身步道总长度已达到496.8公里。
或许,当跑步融入到城市的“呼吸”中,跑者的马拉松才会兼具着平凡和珍贵。
爱上马才希望她越来越好
当然,23岁的上马还在成长,并非十全十美,但每场比赛的遗憾,让她更显魅力,也更令跑者期待。
2小时50分,这是跑者盛红玉冲过终点时,完赛大门上的时间。
“今年感觉非常不错,我喜欢这种天气。起跑前下了小毛毛雨,很舒服。跑完了雨开始下大了,对我们这种跑得稍快的来说没什么太大影响。”
相比盛红玉这种“大神”级的跑者,“吃苦头”的还是占大多数。
“雨下这么大,你们还让我们在这里解芯片……”终点出口处,扩音器一遍遍播报着“凭借芯片换发奖牌”的通知。大雨中,一部分跑者显得有些不满意,一位轮椅跑者同样表示不理解,“我跑过60场,(解芯片)可能就两三次。”
上海的轮椅跑者李全根。
不过,当他们看到一位位志愿者主动弯下腰,蹲着为参赛者解下芯片时,他们的抱怨就停止了。志愿者们在赛道的每一处展现出了上马的周到,同样也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跑者们的抱怨或是意见,也缘于热爱上马的初衷,希望这项赛事能办得更无可挑剔。
第5次参加上马的28岁的清华大学博士李晨曦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2小时42分,他认为上马的服务保障还可以更加优秀。
“这次存包的地方工作人员比较少,出现了大范围拥堵的情况。我们也能理解志愿者辛苦,但我觉得可以把它设计得更好,现在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我希望上马越来越好。”
上海的轮椅跑者李全根也同样在起跑处的服务环节发现了进步的空间。他和其他跑者一样,期待着明年能够再次踏上这条跑道,去感受她的进步和魅力。
“全国有一千多场马拉松,不排除未来会有竞争。我希望上马可以和国际标杆赛事学习更多,我希望家乡的马拉松可以办得更好。”
新闻推荐
光影十色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陈芳陈聪)“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