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新华社记者王默玲
京剧高昂悠扬、沪剧优美婉转、黄梅戏明快流畅、昆曲含蓄细腻……在上海浦东川沙新镇近日举行的“川沙之夜”戏曲主题晚会上,有17个剧种曲种接连登场,表演者包括了23位文华表演奖得主、39位梅花奖演员、3位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1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个上海东郊小镇缘何可以吸引这么多的顶尖戏曲艺术家?“因为乡村需要戏曲,戏曲可以反哺乡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这样回答。
川沙新镇是老浦东历史文化的集中和传承区域,既留存着传统街巷印记,也保留了很多文化遗存。川沙作为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近年来充分挖掘以沪剧、越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资源,广泛开展各种戏曲活动。乡村与戏曲深度融合的魅力在这里可以窥见一二。
“乡村需要戏曲”,发源于吴淞江、黄浦江两岸田头山歌的沪剧,是上海人引以为傲的独特地方戏曲,它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风土人情和上海人的乡愁情怀。在川沙,这里的人们真切地喜欢沪剧、喜欢戏曲,而对于戏曲,乡村也有着最稳固的舞台和最忠实的观众。“家门口就能看到名角的表演,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舞台下一位川沙居民笑着说。生活在乡村中的人,因为戏曲,生活多了点文化色彩,增添了些幸福感。
“戏曲反哺乡村”,对于依附在超大城市中的小镇,乡村的味道易被摩登都市的繁华瑰丽所掩盖,川沙引入戏曲,戏曲也为川沙注入独特而不容忽视的艺术灵魂。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近日正式启用,这里将成为川沙人听戏、看展、抚今追昔、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文化阵地;“茅善玉沪剧艺术传习所”和“赵氏工坊”越剧艺术工作室也在川沙建起,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在这里萌芽;常年举办的“川沙戏曲大舞台”“戏曲名人大讲堂”,有力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一个小镇因戏曲而有了不一样的气质,乡村重拾起人文历史的记忆,探寻到艺术最初的乡土情怀,乡村本身也变得更加厚重了。
“今日分别腊梅开,但愿相逢杨柳青……”“川沙之夜”戏曲晚会上一曲《吴越珍情》融汇了江苏锡剧、苏剧、上海沪剧与浙江甬剧四种地方剧种。就在当晚,长三角戏剧联盟项目基地也在川沙揭牌。过去的几个月间,长三角地区的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在沪苏浙皖巡演,而川沙就是巡演的最后一站,这里也将是三省一市戏剧界互动交流合作的起始之地。
“汇全国戏曲之沙,筑文化传承之塔。”尚长荣说,“地方戏曲反映地方文化之特色,地方戏曲本身代表普通百姓所思所想所愿。川沙是一块宝地,戏曲人也应珍视这块热土,一起商讨振兴地方戏曲之要事,研究弘扬戏曲文化之未来。”
新闻推荐
街谈巷议□湖南戴先任近日,记者从多名上海市民处获悉,微信小程序“团团油”在“双11”期间,推出“打折+拼团”,声称单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