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中国书院学会年会暨尼山圣源书院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龙川书院院长周正亮,作了《书院的民间位置和我们的追求》主题演讲。周正亮认为,隐士君子,智慧与胸襟博大精深,他们延续着中国传统、发展,给予全新的生命力量。应该说,当代复兴古代的书院,是又一批新时代隐士君子,既有高等学府人士,亦有新时代新阶层社会人士中的人士,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早期隐士君子的产生
中国父系氏族时代之尧时代,应该说是中国隐士君子最早出现的时期。代表人物是巢父、许由、王倪、善卷等。据皇甫谧《高士传》,尧帝想把治理的权力传给许由,许由不但不承接,而且认为尧帝的话弄脏了他的耳朵,他便速去颖水边上去洗。巢父在许由洗耳朵的时候,正赶牛到颖水边来饮水,见到许由便问何事之状?许由说出了缘由,谁知巢父听了许由的话却很生气地说:“你在河里这么一洗,不就把整个河水弄脏了吗?那让我的牛怎么喝?”无奈便只好牵着牛绕到上游去饮水了。这是最早的隐士之人的政治之观。人性之品及社会现象,也是君子风格。许由和巢父之观,是一种原始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而且是消极的。这是入世之人与出世之人的观点。从出世之人观点即哲学观点看,入世的观点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但它也是积极的,就像走错了路的人,跑得越快,越错得很。许由和巢父的人生处世理念,重人生气节和人品。“优游世外,隐居不仕”,这是最早期的隐士君子的处事情怀和人生观。
商朝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君子,分别是姜太公、伯夷,叔齐。姜太公怀才不遇,七十岁了还在渭水流足避世隐居。当年有一位要人要出门打猎的,后成为周文王的西伯姬昌,临行前进行了占卜。巫师道,此行之猎所获非龙又非虎,将是一位王者之师,将遇奇才奇人。西伯姬昌,果然在渭水遇到姜太公,嗣后他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朝。
伯夷、叔齐分别是孤竹国君的长子、次子。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孤竹国老国君死前,立遗命传位叔齐。老国君死后,叔齐不从,让位于大哥伯夷,伯夷也不受,二人遂一起离开孤竹国,投奔了西伯姬昌。然此时西伯姬昌已死,周武王正载着其父西伯的灵位,出兵东下征讨殷周,伯夷认为这种做法是个不仁义之举,为此上前拦马阻止。然而周武王听不下去,最终还是灭掉了殷纣。伯夷与叔齐弟兄二人赌气地隐于首阳山,发誓“不食周粟”,最后二人竟自己饿死了,时人敬之。孔子知道此事后对此深表赞扬,司马迁在《史记》“列传”中专门列为第一篇。
伯夷与叔齐的思想,是一种超人的理性思维,是一种隐士君子的人格,它包含着思考终极真理问题的价值及先贤仁义趋利虚荣厚道的意识,更是中国早期朴实的高贤思想、君子人格思想。君子人格思想以及隐士君子人格思想,生成出一种哲学思想,是中华智慧的独特魅力。
伯夷与叔齐的推官为民思想,并非避世不为。按照时况常礼,在孤竹国君甍后,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让位叔齐。而叔齐说,我若继承王位,即破坏礼制,又于兄弟不恭。由此二人分别逃离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巧遇在赶往西岐的考察途中,无奈国人立中子继承了王位。
隐士君子与社会文明进步
隐士之人有一定的思想信念,以及特殊气节。如东汉时的韩康,出身豪门,不愿入仕为官,经常游于名山采药并卖药于长安,言不二价三十年。后来,他的名字竟使民众都知道了,他认为自己是隐士,与名不符,于是丢掉卖药采药之行当,从此隐入深山,再也没人知道他的下落了,真正隐世逃名。这是一种奇特现象,这是一种诚信于隐,求不显山露水。
古代清明节的前一天是称之为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烧山求贤而死的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后来重耳归国即位,即晋文公。他分封群臣时忘记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早已携老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在深山里也不愿露面。无奈,晋文公令手下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介子推的悲壮令晋文公痛心,为了纪念他,他下令将绵山更名为“介山”,介子推被烧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唐代诗人卢象《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的故事及其传说很多。
介子推的故事让人深思,也说明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介子推虽为晋文公做过贡献,共渡了难关,但在晋文公即位后,却悄然隐退,与母亲隐居山野。他是有功之臣,却不居功自傲,逢场炫耀,思想境界如此之高。足见中国先秦时期文化与文明已深深浸染当时的隐士。
历史上中国隐士、君子之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士高知,智出众,慕高贤,不乐仕,弃官吏”。因世道混乱,政治黑暗,他们的政见、生活的理念、社会理想等不能得到实现,以致归隐乡野深山。如东汉初期的梁鸿与妻子孟光,一同隐居霸陵山中。由于他见当时贵族阶级居处华丽,生活奢靡,曾作诗感慨。汉景帝听后非常不悦,便派人捉他,梁鸿无奈与妻孟光逃至山中,隐于世。世有昏君,也有明君,五百年后,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曾在《滕王阁序》里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序中对梁鸿的遭遇给予了极大的感慨。
退出官吏之场、是非之地,求静思过成隐士。白居易、王维之人生经历,初立志为朝廷,除害兴邦功于世,意气风发。“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不畏权豪怒,一任亲朋讥”。但是他们都是从官场出来的,是有矛盾心理的,既要保俸禄,锦衣玉食,又要闲居成隐士,是一种非即纯的世之隐士君子。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有人民情怀。
白居易与王维性格不一样,最终成为老好人,什么意见都不提,御仕入园,饮酒作诗,称于隐士。王维参禅入教,求平淡于平衡。求淡泊,弃荣利,崇山水,散荡怡性。如晋之陶渊明,不满现实,不畏官场,弃官追求逍遥散荡生活,崇尚美好自然。在陶渊明《归田园居》诗句中,足见陶渊明心境,不违背自己的心志,不降低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性淡泊,不慕荣利”典型隐士。
圣明之时也有隐士,君子逃避名利的人也大有人在。如前面讲到的尧舜时期许由、巢夫,以及东汉时期的隐士韩康。
功名之志立于身,但这类人是出世机遇讲究机缘,待价而沽。如周朝的姜太公便是其中代表。三国时期诸葛亮,隐居在襄阳西面的卧龙岗,自比管仲、乐毅,人们对他不甚了解。刘备败于曹操,在荆州新野任县令,经人介绍,刘备便携同关羽,张飞前去请师。三顾诸葛庐,请诸葛亮出山。为此,他一生服务于刘备、刘禅,终生为其效力。明代刘基,字伯温,元末进士,初为县丞。天下大乱后,辞官归隐。朱元璋攻打到括苍山,便请人邀其出山,刘伯温向朱元璋进计十八策,匡扶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
历史隐士君子高人,不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是推进社会文化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推手,形成社会良好的文化与文明氛围,是催生中国教育及中国书院厚重积淀的文化基因,是重要的文化基石。
书院是隐士君子精神世界的寄托
早期的中国教育形式是私塾学堂,孔子也曾经办过私塾,后又转化为书院形制。书院,相当于今天的官办大学和私立大学。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在唐贞观九年,起初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唐开元六年由朝廷设立的“丽正修书院“和开元十三年设立的集贤殿书院。是从事整理书籍和校勘之功能。
宋代,理学家、哲学家周敦颐在江西庐山创办濂溪书堂,理学家程颖和程颐均出于门下。宋代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以及白鹿洞书院。又一说法为嵩阳书院,而无石鼓书院。但是从宋代书院发展状况来看,书院的建立,对该地区的文化与文明、政治与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苏东坡和理学鼻祖周敦颐、范仲淹等,以及朱熹等人士,在书院会聚、交流、讲学、研讨。元朝,许多宋遗老名儒,不愿做官,隐居山林办书院,读书、讲学、治学、研讨。元朝廷成立“太极书院”,并对书院创办进行统一管理。
明代隐士君子以及高人志士贤人,以王守仁、湛若水等为代表,借书院发展宣传学术思想,即政治与学术思想的主张,兴起思想解放运动。在无锡东林书院产生的“东林学案”,就是顾宪成、高攀龙等,以东林书院为阵地,“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议国事,关心国家,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当时隐士君子的心声,家国情怀之情愫。
风流与儒雅是隐士君子之师,千古书院的形成与发展,与隐士君子之风流儒雅密不可分,隐士君子成就书院的形成,而书院也造就一批又一批隐士君子。他们于书院深沉而又凝重思考着世之命运,兴盛延续着中国文化。隐士君子仁人志士,不仅在汉人中流传,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产生着巨大影响。在出土的西夏铜镜图案中,发现有汉代高士许由、巢夫图像,可见已为西夏当代人所接受,非常有历史性的意义。
书院教育、书院文化及其学术研究,赖以隐士君子、仁人志士的文化与学识,他们使书院的历史深沉而厚重积淀,是书院文化的基因与基石。
隐士与君子、仁人与志士大多不掌权,亦无财富,但他们为中国文化与文明和书院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①赵星灿摄影②黄家双摄影
①
②
新闻推荐
日前,人民日报刊文告诫广大年轻干部绝不能有“坐等提拔”的想法,并指出年轻干部只是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