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
近读两则故事,思绪万千。
一则是“羊祜不树私恩”。西晋时期有个人叫羊祜,他既是左中郎将蔡邕的外孙,又是晋景帝司马师的妻弟,实属皇亲国戚,地位十分显赫。但他为人低调,持盈保泰,办事公道,恪守规矩,连敌人都敬佩他的品行和人格。有一次,他女婿劝他说:“你应该利用你的地位和权力,多安排自己的亲信,让更多人拥戴你,这不是更好吗?”羊祜听了未语。过后,他对几个儿子说:“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臣如果树私恩,就必然违公义,这是大祸乱,你们必须铭记于心。”
另一则是“管仲不谢私恩”。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押往齐国,枵腹徒行,路过绮乌郡时,一戍边者给他食物果腹便私下对他说:“你到齐国如果有幸被释放并被委以重任,你打算如何谢私恩报答我?”管仲说:“如果真能那样,或许是因我的成就被赏识,或许是因我的才能被重用,我为何要谢私恩报答你呢?”戍边者闻后悻然离去。
羊祜所说的“树私恩”,实则拉帮结派;管仲所说的“谢私恩”,就是“投桃报李”。虽然时代不同,可是官场上的此类不良风气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今天,在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切除官场“毒瘤”,就必须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特别是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他们划定两条不可踩踏的红线:一条是“树私恩”红线,另一条是“谢私恩”红线。
共产党员“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就须公私分明,讲党性、守纪律、讲公义,不讲私恩。而领导干部是广大党员中的核心和关键,是带领党员群众开展工作的“领头雁”。因此,领导干部更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要“不以私恩违公法”,又要“不以私恩害公义”。试想,一个公法公义可以恣意破坏践踏的社会,必然风气不正、乱象丛生。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由此可见,维护法律和公义,是对“关键少数”的起码要求,亦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紧绷纪律规矩之弦,始终心存敬畏,切实做到令行禁止、遵纪守法,勤修身、慎用权、严律己。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记者朱润胜通讯员朱静)河北港口集团创新实施党建共建区建设,通过“六个网格”“四项机制”找准共建工作发力点,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