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害无穷、屡治无果,蹭网App如何根治?
一到周末,放假在家的孩子们又与手机“不离不弃”了,本以为“关掉自家Wi-Fi就好”的家长发现,各种破解Wi-Fi密码的“神器”让孩子畅玩无阻。另一边,用户密码等数据被偷偷上传,隐私安全难以保障。
此类软件的恶意行为究竟有何后果?为何屡禁不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免费神器”危害大
“怎样屏蔽邻居的Wi-Fi”“怎样防止邻居密码被破解”……很多家长在网上发帖求教。讽刺的是,与家长焦虑无奈的求助相比,更多的网帖在传授如何使用APP攻破他人Wi-Fi密码。
对此,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社工韩立怡说,“让学校和家长在防治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的努力付之一炬。”
记者在安卓手机应用商店里以“Wi-Fi”为关键词搜索,出现上百个Wi-Fi分享类App,一些App直言不讳介绍功能:“采用多种破解技术对Wi-Fi密码进行破解”“真真正正能够破解别人的Wi-Fi密码。”据统计,关于Wi-Fi密码分享类App在各安卓市场超过500个。
网络安全专家柴坤哲说,这类App打着免费旗号,能够在短期内扩展足够多的用户,积累Wi-Fi与密码的对应数据库,并进行其他维度的数据收集,甚至出售数据给第三方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流量小偷”影响了无线网络的正常使用,造成网络堵车、下载缓慢或者网页打不开等问题,侵害了付费者的正当权益。
违法成本低 审核标准不一
据艾媒分析师介绍,Wi-Fi分享软件“偷密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暴力破解密码,采用英文字符、数字、特殊符号的组合对密码逐个进行破解尝试;第二,应用未经用户许可或同意,将用户填写或储存的密码上传到服务器供其他用户调用,“也就是说,用户使用这些软件后一旦登录自己家的无线网,家里的无线网也被默认分享了。”
“被蹭网的用户数据泄漏,被不法分子利用会造成更大损失。”艾媒咨询CEO张毅说。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对此类App开展调查,对涉嫌入侵他人Wi-Fi网络、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两款知名App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然而,仅仅半年过去,蹭网类App又卷土重来。
爱加密CEO郭训平分析导致此类App禁而不止的原因: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开发周期短;开发者可通过植入广告、窃取信息等方式获利;各大应用商店对App的审核标准不统一,部分App可直接在网页上下载使用。
让法规和监管形成闭环
“密码小偷”明目张胆地破坏市场环境和公序良俗,对蹭网App的“牛皮癣”该如何根治?
郭训平表示,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强常态化巡查,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及个人,应由多部门予以联合惩处。柴坤哲建议,各大应用市场需把好入口关,如有诱导分享等手段需对其进行整改,从渠道上给予此类软件约束。
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谷雨认为,在个人隐私保护和立法上需要加快推进,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滥用个人信息行为的法律责任,“要让监管形成闭环、让法律的锤子能够落地。”
新华社记者胡林果黄浩苑(据新华社广州11月8日电)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徐抒彦整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虽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本质特征不变,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