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作者: 董琪 编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8年8月
■赵青新
好的邮票,都是缩微的艺术画。山水丘陵、人文风光、万物生灵、名家手迹、百姓民生、建设成就……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面貌,并且传达知识,传达价值观。
你还记得第三套人民币吗?还记得壹圆券、贰圆券、伍圆券、拾圆券的图像,女拖拉机手、机床工人、炼钢工人和人民代表的形象吗?
它们出自凹雕家吴彭越之手。吴彭越的技艺主要传承于他的父亲,中国第一代凹雕家代表人物——吴锦棠先生。吴锦棠1891年生于天津,少年时入清廷度支部印刷局做学徒,师从海趣。海趣(LorenzoJ.Hatch),1856年生于美国佛蒙特州多塞特,1908年应清政府邀请赴华,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钢版雕刻凹版技术,并负责培训中国第一代手工钢雕刻凹版师。宣统三年(1911)的“大清银行兑换券”,采用溥仪父亲摄政王载沣的半身肖像,背景配以航帆远洋图、威武骑兵图等,就是海趣设计雕刻的。
以上历史记载于《雕刻时光: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这本书。既然是邮票史,为啥要讲纸币?作者告诉我们:邮币同源。即,纸币和邮票的设计制作原理是一样的。
集邮曾是很多人的爱好,或是致富的途径。中国邮政1981年发行的首枚生肖邮票——猴票,据说早就从每枚8分涨到如今的1.5万倍。小小的邮票,为何价值如此之高?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纸币和邮票背后许多的故事,以及造就它们价值的那些因素。
全书共分九章,前面三章分别是中国雕刻凹版概述、世界版画史简述与邮票印制形式浅谈。其余各章是作者搜集整理的雕刻家、设计师、收藏家、研究专家的口述。也就是说,前面部分主要是历史的梳理和技艺的普及,我们可以得到初步的轮廓认识,然后由整体而具体,每一种经历都是一次细化,我们可以得到更加清晰地了解,以及情感上的升华。
雕版技术是中国发明的,但中国邮币的雕版技术是西方传入的。雕刻凹版画这种源于手工艺的技艺形式,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传播,为大众喜闻乐见,而这种技艺形式所具有的天然的防伪性,后来就广泛应用于纸币、邮票、证券等的印制。这门技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不过,经过五代中国雕刻师的传承和发展,很快赋予了我们与他国不一样的味道,在世界邮币领域广受赞誉。
雕刻凹版是技术,更是艺术,既要求精准,也要求传神。好的邮票,都是缩微的艺术画。我们喜爱的生肖邮票,一枚一枚,生动活泼,意趣盎然。《雕刻时光》收录了大量佳作。山水丘陵、人文风光、万物生灵、名家手迹、百姓民生、建设成就……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面貌,并且传达知识,传达价值观。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有传统水墨、年画剪纸,也有西方的雕塑油画,还有现代的摄影作品,或者是几种艺术手法的杂糅,真可谓百花齐放。
难怪邮票会被称为“国家的名片”。每一枚邮票,从选题、图案,到雕刻、落色,都极其慎重。从事工艺美术的人们,隐藏在作品背后,默默无闻。《雕刻时光》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站在台前。尽管各自的道路有所不同,但共同怀抱热爱之心。他们必须具有艺术的禀赋,通绘画、通雕刻、通文史,甚至通音乐,要让自己始终保持艺术的感知力,还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复一日守得住清寂。诚如书中一位凹雕师,高品璋先生所说,“慢就是快”,要慢慢地,一刀一刀脚踏实地地认准它,稳推刀,慢慢刻,才能掌握它的分寸,反倒完成得比较快。所有口述都是亲切的、平实的语调,展现人生与行业的风貌。
本书编著者董琪,从一个边陲城市邮局里的孩子,成长为新中国的第四代凹雕师,她本身的经历就像很多雕刻师的浓缩。师承、机遇和投入,都很重要。董琪师从呼振源先生,《1999乙卯年兔票》和《朱德同志诞生一百周年》都是呼先生设计的,呼先生告诫学生一生都要追求“苦”与乐。传统手工日渐式微,全球雕刻凹版业后继乏人。董琪说,“艺术当随时代”,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新闻推荐
张发有连尚网络(WIFI万能钥匙)联合创始人在海南省苗族西子小学看到了孩子们画了一幅非常奇怪的画:一个类似于猪的身体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