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廉晶记者张潇
“中国制造2025战略,包括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在十大重点领域中,有七个领域都是高端装备,还包含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这些全部是硬科技。目前我国的人才资本技术创新体系基础尚不牢靠,所以硬科技的主体任务是打基础、抓核心、强实体、建体系。”在第二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主旨演讲现场,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干勇分享了新型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技术创新体系等制造业强国的三大基础要素在中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为制造业强国的三大基础要素之一,干勇认为我国在网络通信、先进计算、虚拟现实、信息安全、微电子与光电子等五大新型信息技术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微电子技术领域,我国只有5%领跑于世界,而在装备制造业的心脏芯片领域,依旧缺乏核心技术。”干勇院士说。他认为,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就要发挥光电材料技术研发优势,全面突破宽带光纤、微波光波技术难题,重点推动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电子陶瓷材料、互联网及智慧城市等领域新技术的研发。
在新材料方面,干勇认为:“没有核心材料,高端装备就是无根之木。而高端材料已经到了要全面突破的时代,预计到2030年,每年信息材料的需求量将达到35亿平方米。”他认为,核心材料要在高端装备的特种合金、先进的有色材料、先进轻合金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碳纤维材料、先进战机用的多电发动机、先进的微电子半导体、光电子等七大领域重点推进。而在这七大领域中,“第三代半导体是重点。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我们的差距比较小,尤其是第三代半导体的应用,比如我们中国在高速经济上的IGBT,与先进国家处于同一水平。”干勇院士说。
我国发展制造业强国的第三大基础要素就是技术创新体系。
“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得很快,德国的产学研体系比较完整,英国的创新中心建设目标非常明确,我国工信部也制定了整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据干勇介绍,深圳正在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多方面平台创新模式。“如果不形成强大的创新体系和平台,硬科技也上不去,当然人才和团队非常重要。”干勇说,目前我们拥有技术平台的创新公司、联盟公司,拥有材料技术元器件和技术工艺,也注重制造业技术供给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军用民用一体化、材料元器件一体化、研发设计生产应用一体化,最后要关注的就是大数据平台。“目前我们成立了包括新一代的光电通讯制造业中心、第三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轻量化材料技术中心等八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化的设计与制造、智能语音、石墨烯、智能网联汽车、工业大数据、高性能的医疗器件、先进的功能纤维等已形成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十大系统能力。”干勇院士说:“希望西安在这三大基础要素上首先落实硬科技强国的战略。”
新闻推荐
■社论如果对所有高考学生都进行政审,并规定“政审不合格学生不能参加普通高校录取”,显然扩大了政审实施的范围,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