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了八里沟所在的青龙山上。在邢业友老师的带领下,采访小组开始登山,在快到山顶时,邢业友老师指着山顶的围墙对记者说:“虽然我们离山顶还有段距离,但是‘长城’已经清晰可见。眼前的这段‘长城’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
到达山顶,一个大型的围堡映入眼帘。邢业友告诉记者,这是鲁国在这个山头上修建的大型防御工程,鲁国的士兵晚上在这里驻军。山顶大围堡上,一个个的小围堡,就是士兵晚上休息的地方。
从遗址来看,这个营盘南北长100米,东西也有70多米长,“这在鲁长城防线上也算最大的一个城堡了。”邢业友说。
“这是明堡、这是暗道。明堡比较明显,在这里驻扎军队,防御敌人。暗道是从明堡里分出来一条可以查看敌情的通道,在暗道的另一面,是一个瞭望口,当时在这里视野广阔,可以及时发现敌情,轮番换岗,来这里查看敌情。”邢业友说,“你看看,在那两棵树之间,就是瞭望口,用来观察敌情。古人很有智慧,在军事上,排兵布阵很讲究。”
记者看到,就在大的营盘里面,还有许多的小营盘,大约有四五十个。邢业友介绍到,这些小营盘就是为了提供给鲁国的士兵休息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防御齐国继续往南侵占,鲁国在汶河南部的北坡,修筑了军事防御工程,封锁各通道,尤其是夹谷峪通道、南通雁翎关等主要交通要道。
“虽然一些山头没有城墙,但是这些高山,比城墙还高,是天然的防线,以前的军事战争,主要是传统的车马,地势险恶,车马上不来,就可以挡住敌人,比城墙的效果还好。”邢业友说。
“春秋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龙山城”之战就是在这里打的。”站在最高的大盘营上,邢业友为记者讲述着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鲁国“汶阳之田”的复失,导致齐鲁之界南移至牟汶河一线。公元前659年,《左传·僖公元年》载:“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这说明,鲁僖公即位之后,将“汶阳之田”分封给了当时的鲁相季友。这“汶阳之田”指的就是与齐地接壤的牟汶河上游以北的土地。
时至公元前611年,《左传·文公十六年》载:“公有疾。”正当鲁文公重病在身之时,外患接踵而至。《左传·文公十七年》曾有“齐侯伐我北鄙”的记载。次年,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即去世。鲁文公十七年的这次“齐侯伐我北鄙”,其后果到底如何?《春秋左传》中却隐而未提。其实,在这次侵伐中,“汶阳之田”被齐国侵占了,这也是有史料依据的。鲁文公病逝后,次年正月,鲁宣公即位。五月,鲁宣公就前往“汶阳之田”上的“平州”(泰山牟县西)拜会齐惠公,“事毕,宣公辞齐侯回鲁”。这是《东周列国志》中的记载。《左传》中也明确记载了“平州”拜会的目的,即“会于平州,以定公位”。以上史料证明,此时“平州”所在的“汶阳之田”,已经隶属于齐国了。
伴随着“汶阳之田”的失陷,齐鲁之界也就南移到了牟汶河一线。唇亡齿寒,这时的牟汶河南畔便成了鲁国的北部边陲,这也就为其后发生在“鲁北之鄙”的事件确定了区域范围。
“龙山城”遗址的发现,证明鲁长城防线形成于“龙山城攻守战”之前。
齐国侵占“汶阳之田”后,鲁国的北部边陲相对平静了20多年。至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也开始了对北鄙的侵伐。最后,鲁军守城将士全部战死“龙山城”。
新闻推荐
农业农村部网站11月8日消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业、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