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苏州市吴江县的开弦弓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1938年,他在伦敦写就日后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经典的著作《江村经济》。费老生前一共访问开弦弓村26次,开弦弓村也因此成为对于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学、人类学界都有着特殊意义的“江村”。在《江村经济》诞生八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沿着费老的足迹,金秋10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组织30余名师生,在开弦弓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走访调查,实地感受“江村”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观费孝通纪念馆
调查分成五个小组进行,从“社会变迁下的江村经济”这一主题出发,分别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乡镇企业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变迁、人财流动中的城乡关系以及家庭婚姻关系变迁等五个层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小组确定了走访的重点对象是螃蟹养殖户。这是因为开弦弓村曾经的3000亩良田,现在已经几乎全部被改造为池塘用于养殖螃蟹,费老曾经大力研究的养蚕业现在已经完全被螃蟹养殖所取代,江村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组成员走遍了村里大大小小的池塘,向村民们了解了当年粮桑改渔的过程以及他们现在作为养殖户的劳作和生活方式。江村蟹农
“乡镇企业发展”小组的调查围绕着织造业展开,这是当地的传统产业,也是费老当年研究的工业下乡的行业领域。小组成员先后走访了8位有代表性的织造业企业家,他们分属于丝织业、纺织业、编织业,或有着庞大的厂区厂房,或是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小作坊;有的仍然奋战在第一线,有的则已退隐幕后;有些人对这个产业失去了信心,有些人对未来还保持着乐观的期待。太湖流域地区的乡镇企业曾在上个世纪后期开创了典型的“苏南模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商业和服务业变迁”小组在调查期间,一方面宏观了解村庄的整体现状,精心绘制出了开弦弓村商铺情况一览表和地图,另一方面选择了一些典型商铺进行了重点走访,包括农贸市场、小吃店、农家乐、杂货铺、理发店等。在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还前往距离开弦弓村3公里多的庙港镇进行了走访,考察其对开弦弓村服务业和商业的影响。调查显示,村民们日常消费的初级市场已经大大扩大,“江村”的商品市场能够极大地满足村民们的日常需求,费老研究时期的“航船代购”早已成为历史。不仅如此,互联网与“江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网购已经极大地颠覆了这个村落消费的时空边界。
“人财流动中的城乡关系”小组把主要访谈对象定位在五、六十岁的父母辈。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小组成员一共访谈了23户家庭,其中有10户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除了对村民的城市购房行为进行调查之外,走访过程中,小组成员还特别关注了老百姓们都十分关切的养老、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把握城乡关系变迁的突破口。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江村”居民及其财物早已突破了乡村的边界,与城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村入户走访调查
“家庭婚姻关系变迁”小组将调查重点放在了普通婚姻与“两头挂花幡”的婚姻形式对比上。通过走访开弦弓村的大街小巷,访谈了14位当地居民,深入了解这两种婚姻形式在彩礼、嫁妆、婚礼筹办、孩子抚养、老人赡养等方面的差异,倾听了他们关于家务分工、家庭代际关系、家庭间互动关系等方面的生动故事。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多次变化,“江村”居民的婚姻形式、家庭关系也发生了众多的改变。
在开弦弓村的走访调查结束后,师生们又专程赶赴30公里之外的盛泽镇,参观了丝绸博物馆,听取了当地政府关于产业发展的介绍。盛泽镇在中国丝绸业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费老在《江村经济》中就曾提到,开弦弓村的生丝有大量是直销到盛泽镇的,而现在的盛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丝绸交易市场,全镇拥有各类企业2300多家,12万多台无梭织机,是名副其实的“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绸都”。
今日开弦弓,已与《江村经济》中描绘的情景大为不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江村”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相信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美丽新“江村”的未来,更加令人期待!
来源:交汇点、人民网、新华社
作者:交汇点记者 晓立
通讯员:余鸿飞
编辑&责编:张玮怡
(本文原标题:《费孝通《江村经济》80年,南大师生再访“社会变迁下的江村经济”》)
新闻推荐
进博会第二天,一份总价值20亿欧元的贸易大单在企业商业展服贸展区诞生。11月6日,在比利时泽布鲁日港务局项目签约仪式上,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