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原环境保护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生态环境部供图
■对话背景
11月2日起,京津冀又迎来新一轮空气污染过程。昨日,北京地区重度污染持续一天。5年前,“PM2.5”鲜为人知。2013年开始,尤其是秋冬季,一次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一度让人们关注。2013年也被称为“PM2.5监测元年”。其实,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大规模治理大气,多年来污染物总量不断下降。2017年圆满完成了“大气十条”任务。也是从2017年开始,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省份全覆盖。接下来应该如何减排?环保是否会影响经济?什么时候能实现“蓝天常在”?
为此,新京报记者专访贺克斌。
■人物简介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区域复合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做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细颗粒物PM2.5与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曾担任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等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现任环境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技术副总师,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新京报讯(记者邓琦)11月2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18年会开幕。在“创新发展路径应对气候变化”主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表示,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创新协同效应机制来实现蓝天与低碳双赢。
会后,新京报记者专访贺克斌。他表示,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应该在2030至2035年之间出现拐点,届时,PM2.5年均值实现35微克/立方米甚至更低,蓝天将常在。另外,他认为,“环保影响经济”、“大气治理放水”等观点存在误解。
环保在倒逼产业升级
新京报:为什么现阶段大气治理更注重产业、能源以及运输等结构调整?
贺克斌:目前末端治理还有一些空间,比如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不过,从剩下的减排潜力来看,末端治理的减排空间已经比不上头五年。最后我们的目标要实现PM2.5年均值达到35,35以后还会达到25甚至更低,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从产业、能源、运输等方面来进一步进行减排。我们大家都有切身感受,蓝天确实在增多,但还比较脆弱,隔三岔五还有空气污染,因为病根没有彻底去掉,没有做到跟气象条件彻底脱钩。
新京报:如何实现蓝天与低碳双赢?
贺克斌:我们对整个排放量做了分析,目前我国排放总量是美国以及欧盟28国的2至5倍左右。为什么跟美国和欧盟28国相比,因为总面积跟中国差不多。我们跟自己相比确实进了一大步,但是排放量毕竟还高了2至5倍,还要继续往下减,就要从这几个结构来找。这几个结构恰恰又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所以就要利用和创新协同效应机制,来实现蓝天与低碳双赢。
近5至10年,地方政府对保卫蓝天的响应程度要大于低碳行动,大家总觉得低碳比较远,现阶段就可以让蓝天来带动低碳。2035年产业能源调整上了一个台阶之后,大家对新能源新技术的共识提升,那时可以让低碳来带动蓝天,有利于实现双赢。
过去5年实际蓝天和低碳在相互促进,但不是有意识的。机构改革之后,生态环境部同时有大气司和气候司,可以更主动进行顶层设计。从科研角度看,大气治理和低碳排放是同源,把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好了,就可以实现双赢。
新京报:有声音指出,目前环保影响了经济发展?
贺克斌:这是误解。地方政府以及行业的决策者要看到,到底是环保的因素还是产业的因素在倒逼,如果没有环保的要求,市场是否还能坚持住?其实有的行业认识很清楚,要借助环保让整个行业得到提升,否则动作慢的企业,将来真正等到市场来淘汰的时候,会很残酷。
今年北京PM2.5有望降至55
新京报:今年秋冬季企业错峰生产细则交由各地自行制定,你怎么看?
贺克斌:这主要是根据往年的经验来调整,大的方向没变,只是更为细化,针对性更强。我们要争取在影响面最小的情况下,做到减排量最大。之前有人问我,中国的PM2.5浓度变化呈现锯齿形,中国是不是污染低就加大生产,污染高就停限产?并不如此。没有一个政府能做到如此精准的调控,锯齿形的波动,是气象周期影响所造成的波动。近几年我们启动错峰生产,也是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作出调整。停限产企业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减排量的减少。我们最终要的是减排,不是停产。下一步,如果企业排放信息能精确到生产环节,可能就不会全部停,而是停某一个生产环节,这需要更精准的技术手段。
新京报:今年秋冬季污染形势如何?
贺克斌:去年北京PM2.5大幅降低,有三分之一是气象因素,即“天帮忙”。今年我们预测,可能气象条件不是很有利。从现在来看,只剩两个月,到目前为止,北京今年PM2.5年均值有望在55微克/立方米左右。因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减排的保障比之前明显增强。之前能源等结构调整的减排贡献,是不可逆的,只要把这些巩固住,基本还是有希望的。之前重污染动不动就连续3天或者5天,其中还会出现“爆表”情况。现在基本是1至2天,而且以中度为主。
当前京津冀大气治理重在巩固
新京报:今年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秋冬季大气治理目标比去年降低,是力度放松了吗?
贺克斌:不是放松。去年是“大气十条”收官之年,我们以5年为一个周期,最后一年肯定会冲刺。冲刺完了之后需要巩固,今年就是巩固之年。我们并没有让污染回来,但是一个劲地猛冲猛打,是不科学的,要考虑整个社会经济调整需要适应的周期。
新京报:虽然PM2.5浓度大幅降低,但老百姓还是感觉污染频发。什么时候蓝天常在?
贺克斌:有没有空气污染跟污染严重不严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跟前几年相比,现阶段还是有空气污染,但是,每次污染过程的峰值都在降低,未来还要继续下降。要想蓝天常在,估计要到2030年至2035年之间。当然,如果新技术竞争力、新能源利用进一步突破,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加快,蓝天常在的进程还会提前。这取决于我们新一轮新能源技术的竞争力,如果没有这些外部因素,大气治理的拐点,将出现在2030至2035年。
新闻推荐
招录新机场周边人员可获补贴 新机场地区就业优惠政策发布,用人单位招录新机场周边7镇人员最高获2.1万补贴
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昨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大兴区正式发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地区就业优惠政策,为促进机场周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