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刘鸿亚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很难沉下心来认真地做一件事。其中原因不外乎是面对各类的信息,与更优秀的同龄人对比产生压力,于是开始沉不住气,对自己现在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对人生产生了诸多想法,从而让生活陷入左右摇摆之中。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先生在新作《百年明朝一鉴开》《山自在,水如来》《文人的贵族精神》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直接评论、对文化和生活的思考,为年轻人展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也用自身的经历给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做事情就是要沉下心,慢慢来,这是值得当下年轻人学习的地方。
《百年明朝一鉴开》: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熊召政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擅长历史故事的书写,他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在2002年问世后,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他也因此获得“茅盾文学奖”。而《百年明朝一鉴开》《山自在,水如来》《文人的贵族精神》是熊召政先生继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之后耗费3年创作完成的新作。
在创作中,熊召政也表明了自己对历史的观点,他认为历史对于文学来讲非常重要,从古至今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一点。“比如,古人在写小说题材的作品时,不懂一些历史知识就很难写好奇遇。中国戏剧也是这样,如果把历史题材抽掉,中国的戏剧史就没办法写。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历史文学的创作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抛开了历史题材,文学史也没办法写。”
《百年明朝一鉴开》用评价式叙事的方式来讲述和评论明朝的一些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从明初朱元璋的帝王师刘伯温开始写起,一直到明神宗万历年。有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直接评论和对整体的思考,其中重点讲述和评论了刘伯温、宋濂、方孝孺、姚广孝、解缙、李东阳、杨廷和、严嵩、徐阶、叶向高、张居正、张璁等明朝著名历史人物。
书中着墨较多的是对张居正的评论:“明代所有的帝王师中,对国家社稷贡献最大的是张居正,对皇帝倾注心血最多的也是张居正。但是,他给家人带来的悲剧也异常惨烈。帝王师中除了方孝孺,摆在第二位的悲剧,应该是张居正了。张居正“宰相之杰”的盛名是当之无愧的。历代评价中,往往对他加以道德评判,如晚节不保、权臣等等。这样有失偏颇。我不是说为官不讲道德、不讲操守,但这不能作为唯一的条件。评价一个政治家,一定要把事功放在第一位。”
“明朝是一场悲剧,看懂了它就看懂了中国历史。”熊召政说。历史就像一面高悬的镜子,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会让我们知道前人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从而指导我们的人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山自在,水如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这是明朝著名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谈论的作画方法。意思是,如果能读万卷书,在这心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行万里路,在行走的过程中沉淀内心,摆脱芜杂的思想,画画时自然也会胸有成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说是中国千古文人的梦想。我们现代人也常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熊召政的《山自在,水如来》就是谈论他在行万里路中的思考。在这本书里,熊召政列举了很多他去过的地方,并且每到一地,都会写下随笔。
熊召政将游历与创作相结合,把游历中的素材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如“运河是一段乡愁”一节,他在河南永城境内看到了运河故道,想到了运河的古今,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它急剧地衰败则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渐式微。运河的诗意也退出了我们的心灵,这时运河就成了一段乡愁。
在熊召政游历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历史典故,每个知名建筑都有历史名人做背景。如苏州的沧浪亭,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苏舜钦建造的私家园林,建亭之时,苏舜钦正在落魄之中,因为他无法适应朝野中的“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所以在沧浪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这些历史名人,每个人都有一段独特的境遇,每段境遇都会有一处地方来做注脚。我们来到这些地方,回味他们的故事,也是反思自己。《山自在,水如来》让我们知道,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读书行路的过程,也是反思生命,遇见更好自己的过程。
《文人的贵族精神》:
充满爱心,存有敬畏
“读书人的要求很低,只要天上有雨、有雪,只要有一盏清茶,就可以读一本书,思考人生的大问题”,《文人的贵族精神》一书主要讲述了熊召政对文人、文化的理解和体悟。
熊召政认为,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熟,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充满爱心,二是存有敬畏。这两者不仅是我们处理人类事务的法则,也是与自然相处的法则。处理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先哲的态度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者,是因为我们的爱;有所不为者,是因为我们的敬畏。
在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的当今社会,我们依旧提倡过诗意的生活。熊召政提到的诗意生活,包括人与自然两个部分。古人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的仁智之士,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精英。他在书中写到:“在任何一个时代,那些与自然为敌的人都会遭到知识精英的痛斥与批评。当今之世,作为社会良知的精英已被日益边缘化。物欲膨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淹没了智者的声音。面对经济腾飞背景下的道德缺失,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我们的有识之士绝不能仅仅只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哀叹,而是应该真诚地告诫大众:以人为本,不能只强调人的物质的一面,更应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所谓诗意的生活它应对的不是物欲横流,也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人与自然的相亲相爱。”
熊召政先生的历史散文多半是他沉浸历史典籍、寻觅历史遗踪、考辨历史故事的结果。他的散文是他孤独和冷僻的史学游踪与曲折隐晦的心迹记录,同时也传达着他对自然、生命、历史、文化的追究与省察、沉思和感悟。访古和咏史,考据和悟道,山河岁月,文史遗迹,在他的文字里密不可分、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情结的现代文人的奇崛而丰茂的精神世界。
新闻推荐
10月20日,由天天基金主办的“未雨绸缪,以益待老——天天基金养老投资论坛”在深圳举办。其中,南方养老2035拟任基金经理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