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被媒体曝出多篇论文存在抄袭等问题。面对记者采访,梁莹的回应堪称“坦然”。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但公然表示,问题论文出现在自己刚读研究生时,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
概括一下梁莹回应的要点,就是那时候我还小,我不懂,又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干。抄袭都能这么心安理得,令人严重怀疑梁教授的三观,堪称学术版的郭敬明和于正了。如果这样的回应都能站住脚,那些因为腐败而锒铛入狱的贪官,难道可以说“那时候我还年轻”“我不懂法纪和规矩”“我犯事都是因为风气不好”吗?
更令人惊讶的是,梁教授的回应并没有停留在心安理得这个层面上,还觉得自己挺委屈。她说,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 ”
是的,梁教授在抄袭中成为“高产”科研人员,靠着那些已被她从网上撤除、无法检索的论文,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这条路确实也挺难的——难在一路抄袭居然还能一路绿灯,难在一路抄袭居然还“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
到底是什么让学术不端的梁教授能顺利走到今天,还如此理直气壮?在声称“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这一点上,梁教授倒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真相。这些年来,屡有学者被曝出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问题,其中不乏在圈内声望素著的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或许正是因为看到某些在学术圈中呼风唤雨的“学阀”,也不过是欺世盗名、招摇撞骗之徒,梁教授便有样学样,在学术不端、投机取巧的道路上一路飞奔,被撞破后还振振有词:“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
要帮梁教授端正三观,就必须对学术圈的歪风邪气进行大力整治。要建立学术诚信档案,让剽窃造假者背上终身难以洗刷的污点,使其轻则数年不得申请国家科研资金,重则身败名裂,永远被阻隔于学术圈之外。同时,还要改革“唯论文”“唯数量”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扭转学术界急功近利心态的蔓延趋势。当成本高而回报低,学术不端的行为自然会受到遏制。
当然,重建规则、净化风气只是一方面。即便“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也不能构成其他人就可以抄袭的理由。在法律和规则之外,还有道德的存在。梁教授声称自己不懂学术规范,难道连不能剽窃的基本道德也不懂吗?
道德之所以有约束力,其根本不在于外界的强制,而在于个体内心的反躬自省、自我约束。所谓“君子慎独”,就算规则被严重破坏,形成“破窗效应”,有道德的人也不应当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这既不是为了避免受到规则的惩罚,也不是为了博取好名声,而是为了内心坦然,为了真正的心安理得。这一点,“理直气壮”的梁教授怕是不懂的。 执笔:汪国梁
新闻推荐
摸清国有资产家底 推进国有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国有资产报告 新华社记者 胡璐 郁琼源
10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国务院关于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