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然而在不少年轻人的印象里,这个形象始终是很模糊的。为了让这位革命先驱的形象鲜明起来,上海歌剧院创排了歌剧《晨钟》,聚焦其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
今年5月,歌剧《晨钟》率先以双钢琴伴奏音乐会版的形式亮相,经过5个月的专家会诊和打磨,11月2日,《晨钟》即将以全景版亮相上海大剧院。
目前,全景版《晨钟》正在昆山保利大剧院进行首演前的合成联排工作,相较5月的音乐会版,舞美是全景版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联排中,整个舞台的布景、装置、灯光、道具都已完整呈现。舞台上方倒挂着的巨大石狮、舞台两边巨大的移动墙、舞台后方的LED屏幕相互呼应,将剧中所有场景串联起来。
舞美设计黄楷夫介绍,《晨钟》展现的是黎明来临前最黑暗的时刻,灯光和布景要营造的,是风起云涌的混沌感和黑暗中的压迫感。
其中,石狮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城墙则是保护这种集权的象征,但他把一切都设计成倾斜状,包括地面也是倾斜的,呈现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的状态,寓意这一切并非坚不可摧。随着剧情推进,两边的城墙逐渐展开,舞台中心形成一个巨大V字,寓意胜利的到来,舞台上方倒挂着的巨大石狮崩塌粉碎,如同黎明曙光一样指向最光明的未来。
音乐方面,作曲家许舒亚一方面保留了前稿关注汉语韵律、巧妙处理叙咏衍接、灵活运用民族音乐元素等亮点,另一方面则在李大钊与夫人赵纫兰、年轻革命伴侣琴君与宇剑的戏剧交待,主要人物的音乐个性化、戏剧段落的过度等方面,结合各位演员的嗓音条件与声音特质进行了重新打磨。
指挥家张国勇说,音乐会版的钢琴伴奏还是有些单薄,即将以交响乐团伴奏、加入了舞美设计的全景版,从视觉和听觉上都会丰满得多。
他进一步解释,《晨钟》说的是一位家喻户晓的革命先辈,要想传唱,就要让普通观众听得懂、记得住、哼得出,过于艰深晦涩肯定不行,“整部剧的音乐语言还是相对简单直白的,很多唱段很动人。”
《晨钟》里的9个主要角色,几乎都由上海歌剧院的80后青年演员担纲,5个月磨下来,演员们对这部剧的理解也有了变化。
饰演李大钊的男高音于浩磊说,因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亲身的革命体验,年轻一辈很难去体会国破家亡中那种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一次次的排练和导演指导下来,他对这个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做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最勇敢的决定,他完成了一个从个人信仰到拯救整个民族的转变。李大钊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影响了自己所在的时代和社会,更重要的是,他坚定的精神信仰是历久弥新的,对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未来年轻人的修为,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于浩磊说。
《晨钟》的问世整整历时两年。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还记得,两年前的冬天去南京探访编剧姚远,他们踏着风雪漫步在南京小巷,一顿简单的午餐、一杯热茶,打开了创作思路,剧组和演员确定后,他们又远赴北京会面导演胡宗琪,深入李大钊在北京生活的细节,整个创作过程既漫长又细致。
许忠认为,两年的时间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我反对拔苗助长、一夜成名,抓到题材就开工恨不得三个月就出来,这是很幼稚的。正因为有这样漫长的周期和来回的探讨,我们才能达到今天的艺术效果。”
张国勇认为,中国原创歌剧的春天到了,中国逐渐强大,文化也要强大起来,《晨钟》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这个时代需要大量中国作品,但怎么写好是个难题。
“歌剧作为表演艺术上的皇冠,它的创作是最难的,作曲家没有良好的音乐和文学功底,不可能写出一部好歌剧。”他说,“我们面对的,是对歌剧没有太大感觉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水平还停留在听故事、听歌的阶段,让他们欣赏歌剧很难。我们在和庸俗赛跑,如果太简单太通俗,不能体现中国制造的实力,在世界舞台也不会得到尊重。中国歌剧创作最重要的是可听性和技巧性的结合,既要体现中国作曲家的作曲水平,又能让普通老百姓能听得下去。”
新闻推荐
◎加阅读“十一”小长假后,直播圈不太平。10月7日,抖音女网红兼虎牙TV主播“莉哥OvO”在直播中嬉笑调侃国歌,并以篡改后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