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运寺位于虎山镇四门口村西北磴山。据传,原名为红云寺、磴云寺。磴山位于岚山区虎山镇西北部。磴山,以整座山的石头多呈台阶状而得名,鸿运寺坐落于当地人称“二百顶子”山前圈内,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临水,水前有四层照壁,环视四周,列嶂如屏,岗峦回合,皆呈拱卫状。山寺始建于明朝初年,为江苏省东海县寂藏和尚及其弟子开山首创,至清顺治六年(1649)重修。
鸿运寺分前殿、中殿、后殿。后殿塑准提菩萨,下殿堂前悬书“心同日月”横匾,殿门两侧书有“众生善恶来眼底,八方忧乐注心头”。院内有一水井名曰“阴阳井”,井下有二泉眼,一出清水,一出白气泡,涝不溢,旱不减,冬暖夏凉,甘饴爽口。
中殿塑如来佛,正堂悬书“风调雨顺”横匾,殿门两边书“日月同悬红云寺,风云常护山中城”。殿门前之鱼池清澈见底,游鱼聚散追逐。池上架桥,人称“仙人桥”。桥旁有联“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把将日间水边吞”。
前殿塑四大天王,正堂匾书“国泰民安”,门前对联书“世外凭临三面环山一面水,云中结构三分人力七分天”,院内东西厢房,为游人僧众住舍,书有对联:“山廓容我静,名利任人忙。”“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笑口;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相传,当年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在这里看到了“日月同悬红云寺,风雨常护山中城”的对联,建立了大明王朝。这里还有风水宝地“二百顶子”的故事,在200多户人家中,相继产生了200多位戴顶子官员,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吉祥地。
另据《邢台佛教网》记述,该寺始建于明朝初年,明初大移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命即是天命,不但黎民百姓要拉家带口北上为新王朝守边拓土,和尚、道士等方外之人也须为朱明万世祈祷念经。当时,东海县有三名和尚来到日照县,一上岚云寺,一上织罗寺,一上磴山寺。
上磴山寺的和尚昌禄(寂藏)和其弟子照明,几经勘察,卜居于此,开山草创简庙。
至清朝顺治六年,庙内僧人商贾同地方乡绅名流和善男信女筹划重新建庙,动工掘土,发现旧庙地基,倍信庙址乃佳地。此后,寺庙渐具规模。
磴山寺背依磴山主峰,坐落于天然绝壁之前,四面环山。古寺分前殿、中殿、后殿,前出厦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内溪、泉连绵,花树掩映。前殿塑有韦驮、天蓬等四大天王金身雕像。
山门外略偏东南方约十米远处,立一石碑,高1.9米,宽0.9米,现已断为二截。该碑正面题:创建磴山寺碑记,正文共18行,每行47个字,概述了建庙原因、时间、住持僧人和建庙过程以及庙周围的景致和庙的布局等。末后书:邑人进士丁峕撰文。大清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春之吉。
丁峕(1634-1698),字及庵,另字忆慈,号钝斋,涛雒人。清康熙丁未(公元1667年)科进士,授内阁中书。内阁大学士李高阳、冯益对其十分器重。1672年返里居家,与知县杨士雄主修《日照县志》。编修中广征博采,从自然地理到社会、人文都详查细究,为后世留下大量翔实可靠的史料。丁时乐善好施,凡亲朋困难以及田赋、丁役不能完纳者,都尽力资助。晚年筑“万松别墅”,常和二、三知己相约于内,吟诗唱词,互相酬和。著有《半奎楼集》。诗作在境内广为流传。去世之际,乡人慨叹:活文献没了!
磴山寺石碑,背面标题为:创建磴山寺善信结社。整篇碑文,约六千余字。庙东南约五十米外,有一座石建筑物—和尚塔。塔首呈脊形,高约四米,用六块石板组成六棱柱,下基座约一米见方,座下有方形地穴,穴中有缸,葬和尚圆寂火化骨,但葬穴开掘已久,穴空生苔。塔正面书“开山前庵和尚塔”,下书“弟子照明立石”。塔顶盖有六边形石板一块,上面还有塔尖。
庙西南方约150米外有两座石柱。石柱是有卯有榫的石块衔接而成,现已倾倒。
(本报记者 谢岩 整理)
新闻推荐
思维的碰撞 智慧的盛宴 习之学校举行 “智慧课堂”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10月21日—22日,全国教育名家“智慧课堂”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泸师附小习之学校举行。9名来自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