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冬天,六连来到莎车县一个叫喀群的维吾尔村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冬季野营训练。我在连队当文书。
当时,战士每人每天四角三分钱伙食费。为了把这点儿伙食费都尽可能“吃”到大家嘴里,连队就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到塔里木河上游——叶尔羌河对岸的戈壁滩上捡拾、砍伐那些干枯的胡杨、红柳树枝,背回来供炊事班烧火做饭,以尽量减少伙食费买燃料的开支。
前一段时间来了寒流,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宽阔的河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得严严实实,往日需乘船摆渡的“拦路虎”,成了畅通无阻的坦途。我们星期天就踏过冰面到河对岸背柴火。
寒流过后,气温渐渐升高,冰封的河面开始解冻,我们再去背柴火,只得蹚水过河。连长王忠富提前带领炊事班去勘察地形,在一处河面较宽、水流平缓的地方选好了徒涉场。全连官兵来到岸边后,王连长首先脱掉衣服,在齐腰深的水里走了个来回,确定这里没有危险,便招呼指导员汪英华、副连长宋云瑞和排长种发有、邹学义等干部在河里一字儿排开,护送大家涉水过河。王连长、汪指导员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随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徒步进疆的老同志,他们以身作则、处处带头的模范行动让大家深受感动。
我们一个个脱得精光,将衣服用背包带捆好,搭在肩上或顶在头上,两人一组下到河里。从昆仑山咆哮而出的叶尔羌河冰冷刺骨,河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块,碰碰撞撞地向我们冲过来。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面,一手牢牢抓住肩膀上、头顶上的衣服,一手不停地把冲向自己的冰块拨拉到一边,缓缓地向对岸走去。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到岸边,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经寒风一吹,更是浑身冻得瑟瑟发抖。大家匆匆擦干身体、穿好衣服。
那天,我们在戈壁滩上砍了不少柴火,每个人都用背包带绑了一大捆,再次蹚过冰河背回连队。
我上初三的那年冬天,突然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两条腿肿得老粗,二十多天无法下地。父母亲心急如火,到处求医问药,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打听到河南老家有位老中医治疗关节炎有绝招,就请他给治好了。但或许由此留下病根了吧,刚刚回到营区,我的两个膝盖突然疼痛肿胀,几天都下不了床。卫生员皇甫世曼是1961年从焦作入伍的河南兵,他用针扎、用艾灸、用火罐拔,每次要在两条腿上扎几十根银针,连续扎了三四天,就慢慢消肿了。一个多星期之后,两条腿竟奇迹般恢复如初,至今五十多年再没有犯过。这根看似不起眼的小小银针真是太神奇了,我衷心感谢这位中医世家出身的老战友!
新闻推荐
面对长辈的各种魔鬼式催婚,杭州一位姑娘终于忍不住了。她在网上发帖:到了二十七八,总有那么一群“咸吃萝卜淡操心”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