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刘鸿亚
上海,一座繁华的都市,兼具现代潮流与历史韵味,无数的故事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上演,而上海的生活百态也成为作家笔下的创作题材。作家王安忆,就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刻的体察。1995年,王安忆发表了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长恨歌》,通过对上海弄堂女孩王琦瑶的塑造,表现了上海风雨飘摇中的繁华旧梦。而《考工记》则是继《长恨歌》之后,王安忆书写的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
出生世家的陈书玉,历经战乱,回到考究而破落的上海老宅,与合称“西厢四小开”的三位挚友,憧憬着延续殷实家业、展开安稳人生。然而,时代大潮一波又一波冲击而来,文弱青涩的他们,猝不及防,被裹挟着,仓皇应对,各奔东西,音信杳然。陈书玉渐成一件不能自主的器物,一再退隐,在与老宅的共守中,共同经受一次又一次的修缮和改造,里里外外,终致人屋一体,互为写照。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厢四小开”,各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他们是千万上海工商业者的缩影,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沧桑注脚。
《考工记》的前世今生
《考工记》最初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各种工艺的规范及体系。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王安忆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带着历史的长焦,描述一位上海洋场小开,逐渐蜕变成普通劳动者的过程。
故事着墨最多的,是陈书玉独自演绎的他与祖宅、家庭和周遭的际遇。20岁出头时,他怀着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去见证和参与西南大后方的生机和变革,朋友奚子许诺,那是一片先驱者可能开辟出的新天地,但是漫长的物质匮乏生活和同伴的死亡别离,洗刷掉了他最初的勇敢期待,陈书玉变得善感和沉寂,调头回到上海后,终于发觉老宅萧瑟的肃穆之美。伙伴们逐渐走上各自的生活,他也承担起了侍奉老人、支撑家庭事务的责任,一生曾多次因老宅受冲击,最后也与老宅相伴而终。
王安忆将小说题作《考工记》,顾名思义,围绕着修葺房屋展开的故事。又以战国时期《考工记》这一身份,反讽小说稗史的性质。“同时还因为房屋里的人——这个人的一生时间,倘若只是奔走修房,未免太托实,也太简单,世事往往就是简单。小说可不是,小说应该有另一种人生,在个体中隐喻着更多数。这个人,在上世纪最为动荡的中国社会,磨砺和修炼自身,使之纳入穿越时间的空间,也许算得上是一部小小的营造史。”
老宅的沧桑变迁
“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那老城区旧宅子的情形。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写作的欲望无度膨胀,却不知写什么。”于是王安忆就四处寻找故事,在城市的中心,她发现了这座老宅。“宅子大体上还保持形制的格式,从正门进入,落坐花厅。夏日季节,地上点了驱蚊的盘香,依然抵不住蚊子的进攻,就可以想见园子里草木蔓生。”
在喧闹的城市中,老宅左右拥簇着自建公建的房屋,不远处是城隍庙和豫园,香火鼎盛,游人如织,唯一这处的荒芜显得不真实。宅子里的生活是庸常且琐碎的,仿佛一出市井剧。初到老宅时,王安忆看到老先生正与墙外邻人的空间侵占展开防御,愤怒地追赶入侵的鸡群,老妇人抱着孙子在残垣断壁中间走,悠游自在,俨然处于两个维度。
后来,王安忆不间断地造访这座宅子。写作材料缺失的时候就去老宅走走,反反复复,后来去老宅的目的逐渐模糊。“或者说,放弃了,因相信一切由缘生出,遇而不求。没有邀请,亦没有预约,有时顺道路过,有时则专门特地,无论何时,都不会扑空,拍响门后,老先生总是应声出来。”后来,王安忆再也没有见到老妇人和孙子,说是去女儿家住,也没有遇见过任何一名子女。似乎,家中人都对这宅子生厌,只余下老人自己恋恋不舍。早晚在房前房后踅摸,对来人一遍又一遍讲述宅子的来历,营造的工艺,以及颓败的程度。
王安忆的不期而至始终没有受到拒斥,甚至于,没有丝毫的不悦之色,大概是因为她的写作人身份,老宅的主人寄希望有舆论的支持,唤起公众注意。老宅主人在向文博部门提出诉求的同时,他还在奔忙另一件事,就是骑着自行车到青浦郊区,那里住着几位老木匠,专攻清代木结构建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木匠一个一个离世,修葺的计划越来越渺茫,房屋终于烂成一摊,变成瓦砾场,这最后一位留守人,在瓦砾场里度过余生,只留下门前的一座方牌,标明市级历史文物。
“新生活的蓬勃生机形成包围之势,闭合起历史的入口,不期然间,悄然滋生出美学,美学大约有着颓然的姿态,作为残缺生活的补偿。”所以,王安忆把这座历经沧桑老宅写成了小说,“有一点像那句古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被定义的“海派风格”
王安忆的写作派别定位常常会随着评论家的评论不断发生漂移,先是知青作家、寻根文学作家,后来《长恨歌》横空出世,王安忆对弄堂女儿王琦瑶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市井百态、家长里短入木三分的描绘,对上海生活的细致描写,使她被归为海派作家,而且很多人会把王安忆看成是上海文化的一个代言人。
王安忆已经很习惯别人怎么定位她了,因为这个定位完全由不得自己,可能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但她已经很习惯了。“并且人家也不是坏意,反而是好意。但是一个写作者,有一点你要很清楚,你到底要怎样写作?你的写作理想到底是什么?你自己还是要清楚、要明白。”
很多作家都写过很多老上海的故事,每个人切入的角度都不一样,各有其长处,“我们这些人写上海也是不得已的,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材料、我们写作的材料、我们生活的环境。但是至少这个时代,已经不像我父辈那个时代,我们可以自由地写作我们的生活,任何生活都可以进入你写作的体系,进入你的美学体系。”
关于王安忆新作《考工记》,可以看出故事中老宅的复杂制式线索可循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而故事却是人物在乱世流连辗转之中的人生经历,用“考”来证明历史或人的存在,写的是“工”的流逝,在这个故事中,应该是人生岁月的去而不返。这是关于平凡生命的浮生记忆,也是一部颓然的美学营造史。
■新书讯
《山海百灵》
作者:王新禧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山海百灵:<山海经>里的神人鸟兽鱼》一书收录了日本江户时期彩绘本《怪奇鸟兽图卷》和清代彩绘本《山海经图鉴》里共100幅在国内首次公开出版的国宝级原版彩绘图鉴,同时辅以图中所绘神怪异兽的处地、外形、习性等注释文字以及相对应的《山海经》篇目原文,此书集知识性与文艺性为一体,为读者阅读学习《山海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笔墨华夏》
作者:周北川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为纪念《人民政协报》创刊三十五周年,报社精选了多年来百余位名家学者发表在《人民政协报》华夏副刊上的文章,作者包括华罗庚、费孝通、阳翰笙、冰心、侯外庐、毕淑敏、王蒙、刘心武、聂震宁等。所选文章或典雅凝重,或轻灵隽永,或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和历史人物的回顾与思考,给广大读者以感动、启迪。
《亚洲古兵器图说》
作者:周纬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这些穿越千年而来的古兵器,在不断推陈出新中传承了经典的文化底蕴,呈现了亚洲的历史风貌及文化中的审美素养。本书完美还原亚洲古兵器的风采,收录彩色图版六十三幅,显示实物五百五十多件;插图近一百五十幅,展示各类兵器一千五百余件,真实重现兵器细节,堪称亚洲古兵器的纸上博物馆,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亚洲各国民族的起源、文化的源流以及军事科技的演变。
《万物简史(修订本)》
作者:(美)比尔·布莱森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本书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不需任何高深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在轻松愉快氛围中领略科学的奇迹与成就,感受世界的惊奇与美妙。
新闻推荐
■情绪监测■广州万隆25日大盘指数低开高走,在大金融护盘下保持相对强势。短期机构仍处于调仓换股阶段,预计行情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