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秋登葫芦山

来源:淄博日报 2018-10-26 00:00   https://www.yybnet.net/

葫芦山上的“石大夫”山石葫芦山速写李振奎□孙方之

宣统《淄川县志·三续山川》载:“福禄山,县西北三十五里,俗名葫芦山,在彭家庄东北。山半有松柏数株,树间巨石罗列,中一石长可丈余,平明光洁,当日出时,遥望如镜,土人名曰‘石大夫’。”

葫芦山是一座小山,坐落在村子的东北部。我不知多少次登上过这座小山,但每登上一次都会有深切的感受。当金秋再一次来临人间,我又回家乡登上了葫芦山。

葫芦山是一座南北向的山脉。这座山小巧玲珑,仙气怡然,是大自然神斧鬼工的杰作。如果从葫芦山正西看,像是剖开的半块丫丫葫芦瓢子扣在地上,北部青峰浑圆,傲然挺拔,是葫芦瓢子的第一个球状体。峰南一条叫做“大黄沟”的山溪从山顶部将山峰劈开,形成数百米宽的凹陷带,凹陷带南崖,往南逶迤数百米是较为平缓一条山脊,是葫芦瓢子的中间部分;在这条山脊的南部,有一条叫做“小黄沟”的山溪自山顶贯通而下,形成第二个凹陷,溪南再度凸起一峰,像极了葫芦瓢子的第二个球状体。自球状体南缘开始,高度陡然递减,越往南越低,数百米之后山尾巴自然融入大地,像是葫芦瓢子长长尖尖的“把子”。

葫芦山南北长不过3000米,东西宽不过700余米,最高处不足250米,但它自成体系,南北横躺在长白山前冲积平原的东缘,不和东临的簸箕山脉、北临的凤凰山脉,勾肩搭背,不清不楚。它的东麓、北麓都是陡然下降,与簸箕山之间有一道2公里宽的南北向沟壑纵横的山间平原,好像有意与它的紧邻划清界限似的。

宋元之前,葫芦山西麓就有人类繁衍生活。前几年,曾在彭家庄东葫芦山脚下的一处古人类遗址中出土一宗汉代陶马。1966年扒开的几座古墓中,发掘出宋朝熙宁铜币。父老口碑相传,彭家庄建村之前,葫芦山前分布着胡埠子、大黄庄、小黄庄、傅家垙、仝家坞等四五个小村庄,原始住户为董姓、于姓、傅姓、仝姓、林姓、陈姓、胡姓等。明朝初年,彭姓自冀州枣强迁发在此落户,联合几个小村集中起来重新规划新村,起名为彭家庄。因此葫芦山自古代归属权属于彭家庄。但后来在葫芦山西北麓建立的阳夕庄,有人不断从彭家庄村民手中购买山地,逐渐一山归二村。对一些不能耕种的荒坡、沟坎的归属权,两村逐渐产生纷争,几百年纠纷不断。据传,清朝末年两村商议,以比武的方式决断葫芦山归属权,约定:两村各选一人,以臂夹持一石碌碡,跳过大黄沟者为胜,葫芦山全部归胜者。彭家庄一彭姓武术高手,左右两臂各夹持一只石碌碡一跃而过三丈宽的大黄沟。而阳夕村的那位选手,没有跳过去,落到沟底被碌碡砸死了。对方把官司打到淄川县衙,知县断彭家庄胜,但对方死了人,葫芦山可以依大黄沟为界,沟北归阳夕,沟南属彭家庄。自此百年以来两村相安无事。彭家庄那位为本村赢得声誉的彭姓武术高人,1966年以80多岁高龄去世。至今村人依然津津乐道此人此事。

宣统《淄川县志·三续山川》载:“福禄山,县西北三十五里,俗名葫芦山,在彭家庄东北。山半有松柏数株,树间巨石罗列,中一石长可丈余,平明光洁,当日出时,遥望如镜,土人名曰‘石大夫’。疾病祈祷,极有灵验。八月十九日黎明,香火甚盛。”《淄川县志》这段关于葫芦山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葫芦山会。葫芦山会起自何朝何代,没有文字可查。但是,葫芦山会是一种极为独特的民间风俗,祭拜的神灵是山半腰的一块大石头,即“石大夫”,乡人尊称“石大夫”爷爷,而季节在秋天,时间在夜间。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九日半夜开始,周围百里范围内的民众纷纷赶到葫芦山上,在“石大夫”前焚香膜拜,人影绰绰,香火点点,神秘寂然。肩挑各种山果的小贩,低声叫卖,穿行在香客之中,热闹异常。但是一旦日出,人们便迅速离开。过去周村、淄川一带乡间有一句歇后语:葫芦山会——宿,说的就是葫芦山会,形容时间很短。

据说,“石大夫”最擅长治疗疮疖之类的皮肤病。尤其是过去周村街上有些商人染上的“大疮”“梅毒”之类的脏病最有效。这些巨石上生长着一种铜锈绿色样的“石花”,香客们上完香,用刀子在石头上刮下一些“石花”,带回家当药服下。据推测,最初可能是有人夜间偷偷到山上刮石花治“难言”之疾,本来这些病是见不得阳光的,后来演变为夜间举行的山会。《淄川县志》记载“疾病祈祷,极有灵验”即指此事。但是,当山会成为一种民俗时,赶山会的大多数人已经把它作为一种祈求平安的虔诚仪式,或者是为做果品买卖而来。

葫芦山会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末,日寇侵华时期,日伪恐惧民众借山会于夜间进行反日集会,即以武力驱散信众,山会自此一蹶不振。

葫芦山从南到北,自山上至山下,山表上分布着一片一片巨型石头。这些巨大石头,坚硬浑圆,内质青豆般深绿颜色,乡人俗称“豆青石”。一簇簇,一列列,布满山坡。而每块石头只是相邻而不相连,独立坐卧。根部只是半埋在沙土中,好似它们不是葫芦山亲生。所以乡人又叫它“无根石”。过去,乡人忌讳用“无根石”打墙盖屋,以为盖起房子没有根基,不持久。这种民间“忌讳”保护了葫芦山生态。上世纪40年代开始,葫芦山上的几十株古松柏树被人蚕食,砍伐偷卖。60年代开始,人们心中再也没有任何忌惮,有人开始对葫芦山上的石阵炸药炸,铁锤砸,肢解作了建房石料。也有人乘机炸石头卖钱。但最初惧怕神灵报应,还没有人敢向“石大夫”爷爷下狠手。没用几年,当满山的石头阵被几个村的人一哄而起抢个干净,最后没有石料可用、可卖了,有一胆大包天之人,公然举起铁锤砸向了“石大夫”爷爷。一尊“石大夫”被肢解,安然无事,胆量更大了,当再把手伸向另一尊的时候,“石大夫”爷爷大显神威,一片石刃飞起,准确地将那人的一只眼球削飞,血肉模糊地钉在不远处一棵松树上。这尊“石大夫”爷爷才侥幸存世,成为半残之躯。

近年来葫芦山每年八月十九日夜,仍有外地人来赶山会。劫后余生,孤独、伤残的“石大夫”爷爷承受着香火膜拜。当地人祭拜“石大夫”爷爷的日子约定俗成为每年大年初一,届时山下数村民众,多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结伙上山向“石大夫”爷爷祈福求安。

我站在葫芦山巅,遥望着山下的暮秋景色,心潮起伏,难以自已。家乡的那座小山,牵动着我的心绪。石大夫石,和那座小巧玲珑的葫芦山,永远定格在一个游子的心中……

新闻推荐

陈化成:力战而死、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新华社厦门10月25日电(记者何凡颜之宏)走进厦门市陈化成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化成半身戎装铜像,他目光炯炯地望向远方,右手...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秋登葫芦山)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