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曦
在笔者看来,幼儿园或学校非但不能与社会上的公司联手搞网络投票评优,还得给家长和学生上好“防骗课”,打好“预防针”,使其对各种商业评选活动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如今,微信网络投票的“花样”层出不穷,尤其是诸如“萌娃”“才艺之星”的评选,更是牵动着广大家长的心。只要孩子的姓名、照片在候选人之列,家长就恨不能发动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甚至是平日里半熟不熟之人,将投票变成每日必做的功课,而家长的心情也随着孩子名次的跌宕而起伏。可有些评选活动进行到后期,竟演变成了“付费刷票”的游戏,这让参与者觉得难言公平、难以接受。
近日,南京市民贾先生爆料,孩子所在的幼儿园组织了“礼仪小朋友”的微信投票活动,凡是当选的孩子都将获得奖品。贾先生投了几天票后发现,自家孩子的投票数量竟然被锁定了,要想继续参与,要么等一段时间再投,要么花钱买“礼物”直接解锁。那些原本认真投票的家长觉得被硬生生摆了一道,而某些“不差钱”的家长已不惜一掷千金了。面对争议,幼儿园直接把“锅”甩给了活动的合作方,声称园方并没有获利。
教育部一再重申,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应坚持“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坚持从严管理、宁缺勿滥;而各地教育局对辖区内的幼儿园及中小学校也没少传达上级指示。可是,各类网络评选活动,尤其是针对幼童或低龄学生的评优,并没有真正的偃旗息鼓,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其背后的隐情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即便园方或校方真的因“无知”而被某些平台或公司所骗,成了他们牟利的帮凶,那相关负责人也是有失职之嫌的;更何况,有的园方或校方是“太精明”而不是“太傻”,是暗中接受过“分红”的,而不是其所言的清白无辜。
据悉,某文化传播公司业务员曾明确表示,承办这类投票活动,刷礼物的钱幼儿园拿30%,投票平台方拿70%,目前已在南京承办了多起类似活动,没有风险。而全国范围内有多少家这样的公司呢,恐怕不会是少数。这种以“投票评优”的名义,靠“礼物”盈利的灰色运营模式,不知道从家长的钱包里掏出了多少真金白银,也不知道有没有填满那些贪婪者的胃口。事实上,究竟有哪些幼儿园参与到了“合作共赢”的牟利活动中,钱又是进了哪些管理者的腰包,公众对此一无所知。在已曝光的“付费刷票”事件中,大伙对涉事幼儿园当然会持严重“不信任”态度,若园方不能自证清白,教育部门当及时介入调查,妥善处理。
严格说来,幼儿园、校园网络评优的“异化”,导致投票结果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反倒容易滋长孩子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功利之心;而各种花样拉票、花钱刷票行为,也让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钱包受损。对此,一些地方已出台规定予以限制,比如浙江省明确“慎用网络投票”,涉及学生(幼儿)个人荣誉的各项评选活动,原则上不采用面向社会的网络投票;同时规定,涉及学生和幼儿的微信、QQ等网络投票活动,应事先征得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
在笔者看来,幼儿园或学校非但不能与社会上的公司联手搞网络投票评优,还得给家长和学生上好“防骗课”,打好“预防针”,使其对各种商业评选活动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不至于四处花钱刷票,买回一堆无用的头衔。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来彬通讯员冯浩洲)“过去办社保关系转移业务要跑好几个窗口,手续繁琐。今天我来办理企业员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