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南站的高铁线路。
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建设步伐加快,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的辐射能力不断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地处西南的“边陲之城”,正阔步向“辐射中心”迈进。围绕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昆明正步入全新的发展轨道。
“一个枢纽”,夯实城市发展基础
野生菌上市季节,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国际货物出港区,工作人员正在对一箱箱新鲜松茸进行分拣、配载。“松茸凌晨采摘后送到昆明空运,当晚就能出现在曼谷甚至东京的餐桌上!”说起昆明机场的“国际范”,云南空港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孙超颇为自豪。
近年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辐射能力不断提升,航线数量由2012年的230条增至2017年的359条,其中国际航线76条。2018年上半年,昆明至南亚东南亚的通航城市达35个。
如今,长水机场已成为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连接欧亚的第四大国家门户枢纽机场。而在40年前,以昆明为结点的航线还不到10条。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火车司机王劲达的职业梦想是“火车开得越来越快”。
2016年12月28日,作为云南首批高铁司机的王劲达驾驶沪昆客运专列从昆明南站启动,云岭大地没有高铁的历史就此画上句号。
从2001年成为火车司机至今,王劲达经历过米轨、准轨、高铁。他驾驶的火车也从时速20公里、160公里、到设计时速350公里,“速度就是咱们铁路、咱们中国发展的一个反映。”
1978年昆明站旅客发送量为598.1万人次,1999年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2003年米轨旅客运输业务退出历史舞台,昆明迎来准轨时代;2016年12月28日,昆明南站、沪昆高铁云南段、云桂铁路云南段同时开通运营,昆明步入高铁时代。
“空中朋友圈”越划越大、“火车开得越来越快”,昆明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建设亮出一份份“成绩单”: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1978年的一片空白,到如今加速构建“3大物流枢纽+7大物流集聚区+9大城市配送中心+16条物流通道”的物流枢纽格局;
国际通信枢纽和信息汇集中心建设全面提速,昆明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8T,成为全国继北上广外第四大国际通信业务出口局。
“四个中心”,提升城市辐射竞争力
来自美国的海仲杰参加“汉语桥”之前甚至没听说过云南,更不了解昆明。
2012年以来,云南省已在昆明连续承办了“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为外国学生架起了一座走进云南,认识昆明的桥梁。两次造访云岭大地后,海仲杰已认定这里是中国最美丽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昆明,简直就是花的王国。”
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中,昆明市积极推进人文交流中心建设,国际“朋友圈”日益壮大,缔结国际友城22对,友好交流城市17对;7个国家设立驻昆领事馆,21个国家在昆设立签证中心。
“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步伐加快,“经济贸易中心”建设同样蹄疾步稳。
2017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4857.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75.1倍,年均增长11.7%。2018年6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中,昆明入选“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城市”名单。
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澜湄合作机制……立足区位优势,昆明倾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
昆明市商务局介绍,2018年1月—7月,昆明市实现进出口额7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5%,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45.83亿美元,增幅达238.7%,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4.37%。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持续发力。
截至2017年底,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27%,R&D经费投入强度达2.2%;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12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落户昆明。
2018年上半年昆明市金融业增加值207.55亿元,占GDP比重9.3%。稳步推进金融产业园区(西山、呈贡片区)建设,“一园两片”累计总投资393.72亿元,引进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机构42家。
“三个品牌”,锻造城市功能品质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如今,这一描写春城昆明的诗句有了新的注解。“世界春城花都”成为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打出的一张城市品牌。
而这一城市品牌的缘起,要从昆明一个叫“斗南”的小村落说起。改革开放以来,斗南创造了“菜地—花田—花乡—花都”的传奇。
“我当年种了一分地的剑兰,当时村里的老人都劝我,说种菜卖不出去还能喂猪,种花卖不出去能做个什么!”30多年前第一次尝试种花的情景,斗南第一代花农华明升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谁会想到斗南的花卉能做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
正如华明升所说,斗南从一个只有几块花田的小村,发展成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以及周边省份、国家的优质花卉都汇集到斗南进行交易,平均每天就有500吨—800吨鲜花从这里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花卉成就了“世界春城花都”,而交融荟萃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让昆明有了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底气。
1982年,昆明市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昆明市积极推进翠湖周边、官渡古镇等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提升,并对62处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将42个村镇评定为历史村镇以及传统风貌村镇。目前,昆明市共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07项。
“中国健康之城”是昆明亮出的又一张城市品牌。
围绕“医、药、养、健、游、食”六大产业,昆明市重点打造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健康产品制造中心、候鸟式养生养老中心、高原健体运动中心、民族健康文化中心、高端医疗服务中心,擦亮“中国健康之城”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60个,总投资4475.61亿元。2017年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昆明市GDP比重14%以上。
昆明市提出,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体系;到2025年全市产业增加值在2015年基础上翻两番,全市形成以大健康为引领的创新发展新格局。(文/图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珠海10月24日电(记者王攀周强)货车聚集、人流涌动——港珠澳大桥24日9时正式通车运营。当天,记者在珠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