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校交流群“病”了,西宁当地教育部门主动发力,要求学校和老师在规范家校交流群上承担主体责任,发挥引导作用,无疑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规范家校交流群,功夫在群外,还应构建良性家校共育关系,厘清学校和家庭的权责。
陈广江
记者日前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获悉,为规范区属各学校、幼儿园微信、QQ工作群等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减轻广大家长、学生过重工作学习负担,城西区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10月14日新华网)
该规定中的“五要”是原则性要求,“五不要”是具体性要求,比如休息时间不要发信息、作业和成绩排名等不要发、未经许可的活动信息不要发、与工作无关的信息不要发等,并强调: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当地教育局要求将平台管理纳入教师考核。
“五不要”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家校交流群变为“负担群”“攀比群”“拍马屁群”“广告群”等是社会诟病已久的问题。群即“江湖”,是非频仍。有老师感叹,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24小时待机;家长每天看群,更是提心吊胆、身心疲惫。最近,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被老师移出群、家长没批改作业遭老师点名狂怼等事件,再惹争议。
很多家校交流群“病”了,亟待正本清源。当地教育部门主动发力,要求学校和老师在规范家校交流群上承担主体责任,发挥引导作用,无疑值得肯定。尽管家校双方都有责任,但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学校和老师手中,光希望家长在群里淡定面对、理性互动恐怕不切实际。
不过,当地出台的这一规定,也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实际上,交流群的异化也是家校关系异化的缩影,背后是家长对教育的深深焦虑。若不能化解家长焦虑,仅从老师方面做出禁止性规定,效果恐难乐观。比如作业等信息,若不在群里发布,老师可能需逐一回复家长,岂不更累?
当前,家校关系最大问题是权责不明、角色不明,家庭教育几乎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且不说让家长批改作业是各地普遍做法,不少老师还把家长当成“编外老师”,班级大小事务都让家长参与,名为“自愿”,但家长敢怒不敢言,否则动辄被扣上“不配合老师”“当甩手掌柜”甚至“不配当妈/爸”的帽子。特别在个别“戏精”家长的带动下,老师成了“一言九鼎”的权威。其实,多数时候,老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家长发言、维护群内秩序,而不是少发言、不发言。
规范家校交流群,功夫在“群”外,应构建良性家校共育关系,厘清学校和家庭的权责,使双方各尽其责,学校努力提供更多均等化优质教育资源,家庭努力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新闻推荐
文物行业再获政策“大礼包” 首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中央文件出台
本报讯(记者王瑜)日前,国家文物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重点介绍并解读了中办、国...